宋榮琴:不能讓鄉間民謠湮滅 踏遍100多個村莊
為搜集民謠放棄服裝店 “小白菜,心里黃,三歲兩歲沒了娘,從小跟著爹爹睡,就怕爹爹娶后娘,娶了個后娘三年整,添了個弟弟叫夢梁,夢粱想吃干條面,他吃稠哩(音)俺喝湯……”在宋榮琴童年的記憶里,村里的老人們都會唱民謠,而自己也非常喜歡這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歌。“民謠形式多樣,簡短好記,唱起來朗朗上口。”“現在會唱民謠的老人越來越少了,我就是想抓緊時間把這些民謠記錄下來,給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就是11年來宋榮琴不論嚴寒酷暑,堅持搜集民謠的動力。“民謠出自鄉間,與百姓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仔細品來,能反映出當時的生活狀態,了解祖輩的智慧。”就這樣,從2002年開始,宋榮琴決定對正定的民間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當時她還經營著一家服裝店,生意非常紅火。她白天經營店面,晚上就近搜集民謠。由于時間有限,幾年下來,搜集到的民謠并不多。 2006年,宋榮琴得知一位80多歲的老人經常在正定縣城恒府廣場上念唱民謠,就過去請教。“一把芝麻撒上天,我哩(音)歌謠萬萬千,北京唱到南京去,回來還要唱三年。”這首民謠就是那位老人教給她的。兩個月后,當宋榮琴再次到廣場上尋找老人時,卻聽說老人已經離世了。當時,宋榮琴就感到非常遺憾。“會唱民謠的人年齡都比較大,如果不抓緊時間搜集,就怕搜集不來了。” 這件事,讓宋榮琴決定關閉服裝店,用自己所有的時間專門搜集民謠。宋榮琴的執著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如今,老伴每到一處地方打工,就會特別留意哪里有老人會唱民謠,時間久了,他也就成了宋榮琴的“線索人”。家里最小的民謠“粉絲”,是宋榮琴8歲的小孫女,也非常喜歡唱民謠。“孫女可喜歡跟著我唱民謠了,這也是我感到很欣慰的事情。” 足跡遍布100多個村莊 11年來,宋榮琴走過的村莊有100多個,近在縣城周邊,遠到六七十里地外的村子。 宋榮琴從小在正定西關長大,后來嫁到西門里街,對正定以外的地方很是陌生,根本不知道哪個村子在哪兒。要破除搜集民謠的第一道坎,就是要找到所在村子的位置。于是,宋榮琴買了一張正定縣地圖,按照地圖標示的村落,逐一走訪。每到一村,就找老人聊天,請他們唱民謠或者提供線索。“大多時候都是我先唱,慢慢勾起老人的回憶。”“很多人不理解,還有人說我是神經病,不給好臉色看。”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宋榮琴的做法,她也經常遭受冷遇。不少時候,有人會向宋榮琴要證件。“你是干什么的,搜集民謠掙多少錢啊?” 在搜集民謠的過程中,宋榮琴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投了進去,每天總是帶著饅頭和水上路。有時候,遇到老人給自己唱歌謠時間長了,宋榮琴還會在小吃攤上請老人吃一頓飯。遇到生活特別困難的老人,宋榮琴就給老人點錢,或者給他們買些東西。 有一次,宋榮琴到城西一個村,看到幾位老人在街邊閑聊,便說明了自己的來意。“過去的老歌,多著呢。”說著,一位86歲的老人便給宋榮琴唱了起來。宋榮琴忙掏出筆記在紙上。不料,沒唱多長時間,老人的兒媳婦過來了,拉著老人往回走。“你不知道她是什么人就給她唱,現在什么騙子都有,快回家去吧。” 此時已經是上午11時多了,不甘心的宋榮琴就一直在老人門外不遠處苦苦等著。“老人下午應該還會出來歇涼。”就這樣,一直足足等了3個小時,終于看到老人從家里出來了。當時,老人看到宋榮琴,很是驚訝,“閨女,你咋還在這里等著呢?”“我想聽您唱民謠呢。”宋榮琴的堅持感動了老人。“早知道你在這里等著,我寧可不睡晌午覺,也得給你再念幾個。” 久而久之,宋榮琴和很多人成了朋友,有時候一到村里去,老人們就說,“怎么好長時間不來了?”有的還會主動給她提供線索。“在搜集民謠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更會收獲很多樂趣,會感到幸福和快樂。” |
關鍵詞:宋榮琴,鄉間,民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