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榮琴:不能讓鄉間民謠湮滅 踏遍100多個村莊
從騎自行車到開電動三輪車 2002年開始,宋榮琴下村騎的是一輛“燕山”牌自行車,這也是她的陪嫁。五六年后,自行車壞了,宋榮琴就換了一輛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壞了,又換了一輛帶棚子的電動三輪車。以前,有時候遇到下大雨,宋榮琴全身就會被淋個濕透,現在有了這個帶棚子的電動三輪車,還能避避雨。最重要的是,每當有熱心人給她提供線索時,她還可以拉著線索人一塊和她去找那些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因為方言的影響,搜集一首民謠,有時候一個村子需要去好幾次。” 隨著社會的發展,宋榮琴也在與時俱進,從最初的筆錄發展到現在的手機錄音。為了將民謠很好地保存下來,宋榮琴還會將搜集來的民謠輸入電腦,然后打印出來。“我打字慢,每整理一首民謠,需要反復聽錄音,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宋榮琴拿出早些年筆寫的民謠,紙張已有些發黃了。記錄民謠的紙張大小不一,甚至在購物小票的背面還記錄著民謠。“有時候出去,閑聊時遇到有老人會唱民謠,就會隨手拿出一張紙來記上,不管是什么紙。”“天上有云,地上有人……樹底下有根,村外頭有墳,墳地下埋死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這就是一首記錄在購物小票上的民謠,念起來通俗易懂,但又不失韻味。 在宋榮琴家的書房里,有一臺電腦。這是兒子專門為宋榮琴買的,就是為了滿足母親保存民謠的愿望。“紙張不易保存,電子版的可以永久保存下來。”宋榮琴拿出厚厚一沓打印出的民謠。在每一首民謠的下面,都記錄著民謠說唱者的名字、年齡以及所在村子。“我想讓更多的人記住提供這些民謠的人,這是一份紀念。”在民謠整理本上,記者注意到很多人都是八九十歲左右。據宋榮琴說,其中的一些老人已經去世了。 宋榮琴給每一首民謠都注上了歌名。“有的民謠沒有名字,我就根據意思選擇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句作為歌名,也是為了記憶起來方便。”宋榮琴說,由于自己走過多個村莊,現在很多地方的方音都懂得不少。但是,有的民謠中還會有打問號或者畫下劃線的句子。“有的地方還是不清楚,還需要再去求證,最起碼在意思上要能夠講通。” 計劃將民謠分類出版 “老鄉們走上前,竹板響連天。我們是新社會里宣傳員,國家里大事我們全知道。聽我把共產社會講一番,收割機、打場機,電門一開就動彈,打場不用碌碡串,機器一轉能打幾十擔。趕車的大道開成大馬路,行人里小路也要開寬,馬路兩邊栽上電線桿,電燈電話家家都要安。屋里有暖氣,還比煤火先,冬季里天冷我們也不嫌,各屋里電器唱的多么歡,這樣的社會多么美滿!要想看親友,摩托真方便,路遠飛機火車和輪船。不怕山高和路遠,一日兩日馬上就看見,到在那社會,文化要占先,沒有價(音)文化,到處有困難。青年男女加緊學習現在也不晚,自家里前途要往遠處看,你要光坐吃,啥活也不干,美滿的社會不會到面前!” 說著,宋榮琴就唱起了《社會遠景》這首民謠。“民謠里暢想著美好的新生活,更教育人們要勤奮努力。可以說,民謠蘊含著祖輩無窮的智慧。” “正定府里三樁寶,扒糕、粉漿、豆腐腦,城下還有三樁寶,磚頭瓦塊離不了,敬德監工修大寺,修好大寺往南走。走到河南省,修了個山門口,要看古跡往正定走,正定古跡真不少,三山不顯九橋不流,進了東門看大寺,西門甕圈梅花鹿,北門甕圈小雞叫……”《正定府》這首民謠涵蓋了正定許多文物古跡,也讓人很容易理解。在宋榮琴看來,所有搜集來的民謠都是“寶貝”,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品味,有的更能起到教育的意義。 兒歌、小曲、歷史、傳說……看著厚厚一摞各種紙張和薄本記錄下的鄉間民謠,宋榮琴說,她有計劃把這些民謠分類出版,但由于資金所限,她不知道這個愿望能不能實現。“如果有可能的話,還希望有人能為這些民謠譜上曲,便于傳承。”“現在好多年輕人都不喜歡這些古老的東西,很多人不會唱這些民謠。”說到民謠的傳承問題,宋榮琴很是擔憂。盡管她每到一個村莊時,也會特意教一些人唱民謠,但她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她希望自己將來在政府或者社會的幫助下,可以辦一個民謠沙龍,讓更多的人傳唱民謠。“要把這些口口相傳的民謠記錄下來,不能讓它們湮滅了,否則就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
關鍵詞:宋榮琴,鄉間,民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