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向河北傾斜體現減排壓力
財政部表示,此次中央財政50億元資金將重點向河北省傾斜。馬軍認為,這體現出河北在京津冀地區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壓力最大。
據了解,北京每年燃煤消費量2200多萬噸,天津市7000多萬噸,而河北則高達3億噸。此外,國家重點監控的大氣污染企業北京有10家,天津有31家,河北有288家。從數字上看,無疑河北省的減排壓力最大。
“李克強總理前不久也提出,京津冀要減排煤耗8000萬噸。河北此前制定計劃減少4000萬噸,這意味著高耗能的鋼鐵企業要壓縮產能,經濟結構要發生重大調整,而這對于經濟發展處于追趕階段的河北來說是第二重壓力。”馬軍說。
環保部曝光污染企業受肯定
本月12日,在環保部新聞發布會上,72家涉嫌環境違法的企業遭點名批評。環保部有關負責人還透露,目前督察組已完成對京津冀地區污染企業進行過暗訪,調查結果將很快公布。
馬軍認為,環保部曝光污染企業的作法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做好重點污染源企業的信息披露,因為全國雖然有大量污染企業,但65%的工業廢氣排放量是由4100多家主要污染企業造成的,而上述72家涉嫌環境違法的企業中還有很多小企業。
“環境執法常常受到地方政府干預,因為污染大戶往往是地方的經濟支柱。”馬軍說,將這些企業污染情況作實時監測,有利于改變長期困擾環境治理的執法不嚴問題,也有助于聯防聯控的實施和全社會的監督。
記者了解到,環保部8月初已下發通知,從明年開始,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必須自行監測并向社會發布其污染排放信息。
聯防聯控有賴中央層面推動
今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手治理大氣污染成為行動重點工作之一。9月1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環保部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六省區市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指出,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來源區域輸送占25%左右,特定氣象條件下,區域輸送可能達到40%,解決大氣污染迫切需要區域聯防聯控。
中國環境科學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柴發合認為,京津冀地區要重點加強防治,凡是重污染地區都是鋼鐵最多、燃煤最多的地區,說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布局需要大力調整。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則建議成立京津冀聯動機構,分工協作,分解目標。
“聯防聯控在治理過程中難度最大。”馬軍指出,京津冀各地都針對自身情況制定出比較詳細的措施,但從聯合治理角度看,還只有一個比較虛的表述,欠缺具體操作環節,需要從中央層面加以推動。
法律、市場和行政考核是治污三大動力
記者發現,從今年9月初至今,一個多月以來中央及地方連出重拳治理京津冀大氣污染。無論是“國十條”,還是環保部下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都明確了對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和標準。
“國十條”規定,國務院與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地方人民政府和企業。“實施細則”則指出,要建立以政府考核為主、兼顧第三方評估的綜合考核體系,考核、評估結果向國務院報告,并向社會公告。
“治理大氣污染的動力除了法律和市場,行政考核也是其一。”馬軍告訴記者,關鍵是考核標準和方式是否有足夠的公信力,能夠為廣大公眾所認可,這需要考核本身具備完善的可行性和公開透明的操作流程。
馬軍同時強調,在治污領域,最核心的動力來源于公眾的參與,這要求政府必須及時公開污染企業的有關信息。這也應該納入對政府治污能力的相關考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