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職業打假人掛靠神秘組織買假千元起步,賠償金7成要上交
南京已有超市內部傳閱照片防范他們;工商部門稱民間打假仍有積極意義
加入條件
1精通相關法律法規
2服從安排機智靈活
3能和商家談判索賠
工作要求
1服從分配聽指揮
有人買問題保健品,有人買問題食品
2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問題商品價格低于千元不出手,能更多索賠
3必須忍受頻繁出差
這個組織的打假范圍已經遍布全國各地
超市柜臺前左挑右揀的顧客,并不一定都是在糾結買哪個牌子,他們很可能是在找過期或者是不符合規定的商品。
今年,職業打假人吳雷(化名)僅在南京江寧區,就依靠“火眼金睛”從商家那里索回了數萬元的賠償。
揚子晚報記者調查發現,和前些年單兵作戰的民間打假不同,如今這些“散兵游勇”已經開始進入公司化操作的階段。他們打假商品不僅檔次提高了,而且頗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戰略。揚子晚報記者陳郁
以前的打假散戶突然有“組織”了
湯純盛是南京江寧開發區工商分局的負責人,處理消費投訴是他日常工作主要內容之一。
在投訴人當中,有些人就是依靠投訴索賠而獲利的民間打假人。然而今年他突然發現,來超市賣場“打假”的人一撥又一撥,原先個體打假的“老熟人”如今都有了“掛靠組織”。
發現問題大米狂買20袋
“什么商品有問題,他們就盯著買什么。”在湯純盛的印象中,這些民間打假人士幾乎每個月都會與他見面。
最近的一起投訴,發生在開發區里一家超市。一位消費者發現某品牌在售的大米外包裝標識不清楚,就一下子買了20多袋,然后向工商部門投訴。“我們調查后,發現投訴人反映的問題屬實。”湯純盛說,這些被投訴的大米,外包裝標注都是噴墨打印的,很容易掉色模糊。
然而,見到這位消費者后,湯純盛發現竟然是“老熟人”。因為,他幾個月前剛剛在另一家超市因為買了一堆問題商品,獲賠了2000元。
隨后,工商部門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法規,向商家指出了該批大米存在標識標注不規范的情況,一方面他們要求商家立即改正錯誤,對問題商品立即下架,同時依照食品安全法由商家向投訴人賠償3000元。
私下搞不定就向工商舉報
根據湯純盛的統計,在今年前8個月他們分局所處理的申訴舉報案件中,有7件是民間打假人士舉報的,經調解,他們獲得的經濟賠償超過萬元。
“通常情況下,他們溝通不成的投訴,就會直接投訴到我們這里。”湯純盛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在很多時候工商部門似乎成為了助推他們索賠成功的“工具”。
湯純盛說,通常情況下,這些打假人在發現問題之后會先與商家溝通,很多情況下商家都會息事寧人,但是有時候商家也會不認錯。于是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直接投訴到工商部門尋求援助,面對正常的消費投訴,工商部門都會履行執法程序,調查處理并約談商家,往往到這個時候,商家會更容易意識到問題,很多問題便會被化解。
分工很明確全國各地跑
在湯純盛的印象中,這些民間打假者的隊伍在日益壯大,他向揚子晚報記者講述了兩個顯著變化。
湯純盛說,一是購買問題商品的金額在提高,以前他們這里所受理的個人打假舉報,一般標的物的價值就在百元左右。今年以來打假者所購買的問題商品價值都沒有低于千元的,這也提高了他們日后的索賠金額。二是專業分工明確。根據對今年所受理的個人打假投訴人的資料分析來看,投訴人分工清晰,有專買問題商品,有專買問題保健品,這些人在各自領域對相關法規了解非常透徹。
湯純盛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有很多原先的個人打假者如今已經搖身變成了“組織”的員工,這些所謂的打假組織分工明確,而且打假范圍已經遍布全國各地,且每個人都有專攻的領域。
對話神秘組織成員
問:進組織有什么要求
苦學法規,找到漏洞能等兩年
對于自己“民間打假人”的身份,吳雷直言只是為了討生活,不過超市賣場不規范的商品確實為他提供了施展的舞臺。
為了“討公道”和“賺錢”,職業打假人必須得苦學法律知識。他們中一些人雖然只是初中或高中畢業,但很早就買了電腦,在網上大量搜索與消費維權有關的案例。
“其實做我們這一行還是有套路的,有些法規的實施節點,就是我們開始找茬的時候。”吳雷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在有些法規出臺或是醞釀的時候,他們比商家盯得都要緊,最近的一個“大行動”就發生在今年年初。
早在2011年,國家就出臺了針對食品標簽的標識標注規范,要求商家在產品標簽上,統一寫明產品的營養含量。當時,國家給了廠家兩年的緩沖期。也就是在兩年后的2013年元月開始正式實施。
吳雷清楚地記得,正式實施之后,他們得到“組織”指令,要大規模去各地商場超市搜羅問題商品,結果發現仍然有為數不少的食品生產廠家忘記標注。
雖然這場“戰役”讓他們足足等了兩年時間,但是最后的戰果非常可觀。
問:行動時需要注意什么?
先學躲保安,總部確認再下手
由原先的個人打假者,變身成為“組織”成員,吳雷坦言這是為了保護自己。
相比于大超市和大賣場,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現在畢竟有了個團隊,很多時候都會得到幫助。“說是公司,其實也就是一個民間打假者的團隊吧,我從沒有看過掛過營業執照,自己也沒有聽說國內有打假組織注冊成功過。”吳雷說。
和以前一個人單打獨斗不同,加入“組織”后的吳雷,每次必須要得到“組織”總部確認后再下手。吳雷說,“組織”打假追求的是成功率,因為商家對于他們這些民間打假人已經有了足夠的警惕,面對一下子購買同一類商品的顧客都會加以區分,有時候發現異常情況就直接婉拒。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是我們常用的戰術。”吳雷說,有時候在一個地方長時間待著,商家就很容易注意到你,每個保安那里都會有你的照片,只要你一進去,就會有工作人員跟著你,你如果想買什么商品,他就會直接通知營業員告訴你這款商品缺貨,有時候自己真的口渴了想買瓶水,都可能會被拒絕。因此,他們公司就會定期調派打假人員,每個區域輪流轉動。
問:發現問題商品怎么辦?
賠多少和商家談,自己留3成
對于打假的區域,吳雷說這里面也有學問,他們只會去一些大超市和大賣場去打假,一些個體小賣部是不會去的,因為前者正規且對自己的美譽度看得重,而后者經濟實力本身也不強,就算買到問題商品想要賠償本身就很難。
另外在打假區域的選擇上,他們通常會首選一線城市較為有名的品牌為目標,在當地索賠成功后,就直接帶著“問題”,直撲二三線城市的商場超市,往往這些城市的經銷商尚未反應,因此他們可以一連串的獲得不菲的經濟效益。
在索賠的金額上,他們一般也不會“獅子大張口”,例如買到問題食品,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會教條地盯著“十倍賠償”的法律條款,通常都會有談判的空間,因為有時候數額太大,走上法律途徑反而不好辦了。因此通常情況下一筆單子只要有2000至3000元的賠償金額就可以了,向公司上繳然后自己留下3成的提成。
各方反應
超市內部傳看照片
“重點照顧”打假者
一些顧客經常帶著發現的“問題”商品來找超市說理,而且有幾位顧客不只露過一面,這樣來回幾次后,再看見他出現在超市都有些別扭了,“感覺他一來就準有事發生。”
對于近日亮相頻繁的職業打假者,多家超市負責人均表示,如果是因為超市自身的疏忽或考慮不周且要求合乎情理的,一定虛心接受并盡量滿足顧客的要求,但是現在不排除一些打假者在“惡意”找茬,這樣就很令超市方“撓頭”了。
對于民間打假者的出現,南京市一家超市負責售后處理的負責人直言,他們超市確實曾經內部傳閱過一些職業打假人的照片,讓他們要注意這些人來超市的購買動向。因為這些人好像對相關的規定、政策非常了解,買東西的目的就是為了索賠。
這位負責人坦言,作為超市肯定是要盡量滿足顧客的要求,但是工作很難盡善盡美,有些紕漏在所難免。在他看來,這些人其實應該是知假買假不應該算消費者,其行為不應受法律保護。這就像明知是贓物還去購買一樣,難道“銷贓”者的權益能受法律保護嗎?
工商部門
按消費者投訴處理
江寧區工商局法制科的李淼表示,目前對民間打假人的最大分歧在于,如何判定其是消費者的購買身份。
根據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是為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個人和單位。那么根據該條規定,民間打假人購買商品是不是生活所需呢?李淼說,南京的工商部門目前對于民間打假人的消費投訴舉報還是按照消費者投訴來受理的。
對于民間打假人的存在,李淼說,在她看來這個行業的出現其實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為有些民間打假人為了“獲利”,對于一些政策法規的解剖之深有時候強過廠家商家,甚至比一些執法人員都清楚最新的標準規范,有他們的存在,實際上也讓這個市場多了一個產品安全的監督者,這就需要我們的商家更好地把控自己產品的質量關。
知假買假不受理?
6成網友投票反對
去年曾傳出消息,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如果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產品存在質量問題,事后就質量問題進行申訴,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有可能不予受理。
人民網調查顯示,有15.1%的網友(397票)表示“支持,確有類似王海者動機是為謀利”。
67.3%的網友(1765票)表示“反對,“知”與“不知”假誰說了算。
16.7%的網友(439票)表示“建議,商家誠信經營,質檢加強監督”。此外,還有0.8%的網友(21票)選擇“其他”。(陳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