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兩三百元就還債
還一筆債跑一二十次
這樣艱難的生活又持續了10年。2005年3月28日,37歲的朱方國發病離世,留下一個8歲的女兒,還有11萬多元的欠債。
吳清安說,“那個時候我整個人都是傻的,不敢看兒子的相片,不敢聽別個的孩子叫媽,更不敢在孫女面前哭。我只能跑到地里,一邊喊兒子的名字一邊哭。”她說自己不止一次產生隨兒子同去的念頭,但最終支持她活下來的力量,一是年幼的孫女,二是那些好心債主。
11萬多元債務,有的是老兩口出面借的,有的是兒媳出面借的。一些債主對他們說,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錢的事先不要考慮。村民朱傳勇說,“其實很多人的意思很明顯,那錢就不要還了,畢竟鄉里鄉親的,他家的情況大家看在眼里。”
但老兩口沒有這么想,他們沒有賬本,但每一筆賬都記在心里。“別個借錢給我們,已經是幫了我們家了,怎么能不還?不還的話我們到死也不安心。”
老兩口更加省吃儉用,每次手里攢到兩三百元,趕緊給債主送去,借一個親友幾千上萬的債,他們經常要跑一二十次才還上。
故事感動鄉里
企業家愿承擔余債
2009年,35歲的兒媳吞吞吐吐地對吳清安說想改嫁,她爽快地表示支持。“她那時明明知道我兒子有白血病,依然愿意嫁,是我們家的恩人。她這么年輕,應該再找個好人家。”
兒媳走了,所有的債更是全靠老兩口了。朱耀堂曾是篾匠社的員工,退休了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社保金,這是家里最重要的收入;吳清安仍然成天在地里忙活,但現在翻不動土地了,秋播工作一直難以進行。兩人身體都不好,朱耀堂有腦血栓,吳清安有心臟病,兩人每月吃最廉價的藥,也要100多元。
最大的欣慰是孫女乖巧懂事,16歲的她如今已在漢口讀中專,每月生活費400元,老人和媳婦各出200元。孫女回家時,也是老人最開心的時候,吳清安會上街買四五塊錢的葷菜。就這樣,老人每年省出約1萬元來還債,到今年只剩約3.5萬元了。
老兩口的故事流傳開后打動了許多人。張灣企業家余志華表示,將替老人還清這3.5萬元。
“謝謝好心人,債還完了,我兒子在地下也心安了。”吳清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