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品質去哪兒,孩子就會去哪兒
陳方:今天主要聊的是父親和孩子,所以我還是想說說如何做父親。德國著名幼兒教育專家福祿培爾曾經說過:父親一句鼓勵的話是孩子人生的一粒種子,由此將生長出一棵開滿芳香花朵、結滿累累碩果的生命之樹。這話說得有些煽情,但我覺得它還是深沉的。
真的,我覺得一個好父親必須讓孩子從他身上獲得一種男性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模式,比如那些擔當負責的品質,這些品質最好是父親傳授給孩子。這些品質,我覺得孩子從父親身上感受到和從母親身上感受到,結果是不一樣的。
李妍:如何做個好父親,傾聽和交流很重要。我小時候,父母屬于脾氣比較暴躁那一類,但是我至今仍然感謝母親每周都拿出不少時間跟我交流,就像朋友一樣聊天。盡管有時需要承受父母教育帶來的高壓,但是通過溝通,內心會更開闊,看問題的方式會發生改變。當然,我更同意父親影響孩子行為做事習慣、人格成長這樣的觀點。我明顯感覺到,父親對我的影響更大更深。就算是偶然幾次談話,他談及他的愛好,跟我聊點做事的技巧和方法、做人的態度,對我影響至今。
周東飛:聊點我父親教育我的事情吧。我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病了,父親到學校帶我去了鎮上的醫院。看完病,買了藥,他又回去了。半夜里,我正睡得迷迷糊糊,被父親叫醒。原來,是一種藥本該一次吃一片,父親交代成了一次吃兩片。所以,他半夜騎車趕了一二十里的夜路,翻墻進了學校。這是一個父親的身教,他可從來沒說過什么是愛。但我知道,從那時就知道。
李妍;我曾經看過一本兒童紀實文學,叫《窗邊的小豆豆》。說一個小女孩是大家眼中的怪孩子,她不守規矩,被學校退回來了,她媽媽就給她找了另一個學校。這個叫小豆豆的女孩子才進學校,就對著校長喋喋不休一個人說了四五個小時。就算是這樣,校長一直很認真傾聽,不停表態:哦,原來是這樣啊。這個孩子第一次在別人的傾聽中,感受到了受尊重的愉快。后來,小豆豆逐漸變成被大家接受的孩子。
這個孩子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日本的黑柳徹子,后來成了很著名的作家。說這個例子其實只是想表明,如果我們的家庭在日常教育中,也能夠認真傾聽孩子、了解孩子,拉近距離,從兒童心理的角度出發去教育孩子,可能我們無論從自己還是從孩子身上,都能夠看到讓人驚喜的改變。
馬想斌:越是長大,就越感謝我的父親。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小時候跟父親學來的。《爸爸去哪兒》,其實也應該傳遞一些這類東西,通過電視節目,通過父母的親自傳授,交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