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播綠使者、塞北林場副場長程文秀28載綠色追求
深謀劃細描繪,碧波林海引得“鳳凰”來 沽源縣蓮花灘鄉榛子溝村是程文秀參加工作后下鄉去的第一個村子。 榛子溝村包括5個自然村,村民分散居住在5條山溝,最小的一個自然村只有12戶。村與村之間沒有路,村民們都是沿著河道走。有人說榛子溝前是山,后是山,中間一條石頭川。山上沒有樹,遇上夏天暴雨驟發,從山上流下來的雨水啃噬著溝邊的耕地,河道都成了深溝,村民想出村只能翻溝爬坡。 “一定要讓這荒山長上樹,阻止水土流失。”程文秀把行李卷一撂,在村里住下了。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贏得民心,只有得到了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參與,才能保證事情的成功。 當時集體造林是主要模式。為了調動村民積極性,程文秀以榛子溝村為試點,首次實行了股份制、非公有制造林模式,讓村民承包荒山,主動造林、護樹。他希望既要綠化荒山,又能給農民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這一模式走在全市前列,在其后的工作中,程文秀多方借鑒、探索,完善并推行五種不同形式股份合作造林,“總場、分場、鄉(鎮)、村”四級股份合作造林、總場與村合作造林、總場直接承包造林、總場與國有林場聯合造林、個體承包荒山造林,實現了“不造無主林”。 “程場長有想法,看得長遠,不僅山上,就是房前屋后都讓我們種上杏樹、果樹。”榛子溝村支書王文花說,程文秀告訴他們,院子里的樹,一棵收入100塊錢,10棵就能收入一千元,山上的樹下再種些藥材,增收就有希望。 而今的榛子溝,綠龍鎖住黃沙。夏季,還有北京的游客去度假旅游。 這樣的村子, 28年來程文秀已經記不清去過多少。 程文秀與同事們用多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壩頭沿線的林海碧波。昔日沙進人退的溝溝壑壑,如今,都已被茂盛的林草覆蓋。百萬畝林海像一道堅固的綠色長城,阻擋著風沙,涵養著京津水源。有人說,這幾年張家口風比以前小多了;也有人說,這些年下雨后再也難見到山洪沖下來了。還有人說,這幾年,山上狍子、狐貍、山雞、野兔多起來了,有時開車在公路上都能碰到…… 山綠了,水清了,山的靈性開始顯現。夏避暑,秋賞景,不少外地游客紛至沓來。生態環境的改變帶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程文秀看在眼中,喜在心中。對于未來,他充滿信心:以生態建設為根本,實現林場的經濟效益轉變,逐步打造壩頭生態旅游觀光區、林下經濟區,完善林業產業體系,推動林場轉型,并融入當地區域經濟發展。 山有情,天知否?程文秀說,他要為大好河山張家口這張我市最具特色綠色名片再添一抹綠色,使其顯現出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記者段曉芳 榮潔) |
關鍵詞:塞北林場,副場長,程文秀,綠色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