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兒子 —塞北林場副場長、黨支部書記程文秀
種樹最是個技術活兒
塞北干旱少雨無霜期風沙大,短地區,在一個歷史上以來樹就很少,曾經幾代人年年造林不見林的地區,如何把夢想變為現實,光苦干不行,最需要的是科技和創新。很多人勸他不要接這個擔子,他卻說“作為林業人,作為共產黨員,不能看見困難就退縮,這個難題攻克不了,張家口的林業就發展不起來”。憑著對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專業的執著,程文秀著手研究干旱地區樹木如何保水技術。白天,他蹲在地里,研究土壤墑情和反復試驗比對樹木水分虧缺的適應及耐旱程度。晚上,他伏在辦公桌前,對照研究,查閱書籍,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和反復,經過兩年的潛心研究,終于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水”造林技術。三水即收集雨水,覆膜保水、嚴重干旱根部注水的辦法,突破了壩上干旱地區造林的最關鍵的保水問題。解決了保水這一關鍵難題,程文秀進一步大膽學習研究,發現楊樹插條在-5℃條件下恒溫冷藏可以使插條處于休眠狀態,雨季再拿出栽植。利用這一技術,程文秀打破了春季干旱少雨造林成活率低的瓶頸,有效的延長了造林時間,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目前,塞北林場已經形成春季以栽種裸根落葉松、楊樹、沙棘為主,夏季以栽植營養杯容器苗木,秋季以補植山杏和裸根苗的三季造林模式,減少了投資成本,極大的提高了造林速度和效率,形成了“一年三季造林,當年成林,當年成景”的良好效果,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雖然創新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9年,他承擔了清水河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借鑒壩頭防風固沙工作經驗用于水源地治沙,一上來現實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種植的楊樹插條,當年一場大風,就全軍覆沒。沒有辦法怎么樣?找;沒有經驗怎么辦?試。經過3個月的奔走學習,提出了半隱藏式方格治沙的法子;經過3個月的現場實驗,形成了本地化,真運行,大規模推廣施工,一舉解決了溝壑大坡度水土流失嚴重的治理問題,使清水河市區段河道淤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市委、市政府節約了大筆資金,得到了省市領導的一致好評。
心里總得裝著老百姓
如何將一個符合黨心、民心的歷史性呼喊的行動落到實處。只有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愿,呼喊才能得到最廣泛的真誠的響應。占老百姓的地,造國家的林,處理不好群眾的關系,林場就無從談起。這次,程文秀放下了鋤鎬,拿起了紙筆,走訪林區附近的百姓人家,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經過多方征求意見,他提出要調動百姓造林護林積極性,最重要的是形成一個新的造林機制。他借鑒國有林場的經營和管理辦法,實行靈活多樣的營造林機制,大力推行股份制造林和非公有制造林,提出了“不造無主林,不栽無主樹”的林改目標,推行“林場、鄉、村、農戶”四級股份合作造林,最大限度的照顧了造林區群眾的利益,同時也擴大了造林隊伍,降低了造林成本,據初步核算,塞北林場一畝地造林補助資金為300元,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而且就造一次,補三年這勁頭,連承德的條件都不如,可是卻創造了一個不到60名職工的林場在短短的十三年時間,營造了近百萬畝林地的奇跡。林地產權明晰了,百姓退耕還林收益增加了,百姓護林積極性增加了。在老百姓和林業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林區擴大了,樹木成材了,老百姓也在樹林子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沽源縣榛子溝村的王文花,對此深有體會。她說:“現在我們在林子里種植藥材、搞林下養殖,收入比以前可強多了”。說到這一切,一名老太太笑得合不攏嘴,動情地說:“村子變化大了,孩子們都有出息了。”如今,壩頭沿線尚義、張北、崇禮、宣化縣、赤城、沽源的老百姓都從林場中得到了實惠,人均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加,代代走不出去大山的人,也走出了大山,帶回了致富的信息。
|
關鍵詞:塞北林場,程文秀,副場長 |
責任編輯:楊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