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總書記的話,讓在場的科技工作者感受到溫暖,更感受到責任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不斷攀升,一些領域已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科學技術促進經濟轉型、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凸顯;科技體制改革日漸深入。
中國,正在向著創新型國家,一步一步堅實地邁進……
從跟蹤、模仿到“以我為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喜訊頻傳。
11月9日,星期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萬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和他的團隊依然在實驗室忙碌著。王貽芳帶領一支“以我為主”的國際團隊,發現了中微子新的振蕩模式,被譽為“中國對基礎物理學最大的貢獻”。他說:“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二期正在建設中,我們希望能搞清楚不同種類的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三期還在設想和規劃階段,我們希望在這一階段尋找中微子振蕩中的CP破壞。”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八號,主要用于資源普查、防災減災等領域。新華社
陳佳洱院士曾說,基礎研究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源頭,人類今天在高科技上取得的種種成就,無不植根于基礎科學,尤其是量子論、相對論和生物基因的發現和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說,“在一些領域,我們國家已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他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研究成果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有預測認為,它將加速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