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個事情,熱線電話要撥打八九個;反映個問題,政府部門要跑四五家……
當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時空的距離已經不再成為人與人之間聯系和交往的阻隔,但是,當群眾向政府部門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難,有時想要個答復卻很難,究竟是何種原因阻塞了“民意通道”呢?
部分“民意通道”不暢通
“有些渠道名義上是接受老百姓反映問題的,但實質上卻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擺設!”11月11日,回顧起自己的投訴經歷,省會市民張先生充滿感慨。
在省會裕華路和東二環交叉口,因為多次借輔道繞行立交橋下調頭,張先生在今年3月20日收到違章通知單:從3月9日起他在該路段連續有9次違章,累計需要交納近千元罰款。
“為什么不在第一次違章之后發出通知單,而是讓違章行為持續了11天?”
“該路段長期有車輛占用輔道行駛,為什么不設置禁止機動車進入的提示牌?”
“該路段車流量較大,能否利用寬敞的輔道設置調頭車道?”
張先生帶著這些訴求,4次直接向職能部門投訴,5次撥打市長熱線電話,然而,問題依然沒有一個滿意的答復。
市長熱線、縣長信箱、民生論壇、接待群眾來訪辦公室……各級政府部門設立了很多供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長期以來,這些渠道,在加強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記者在連日來的走訪中發現,一些地方和部門,并沒有對通過這些渠道所反映出的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市長電話12345,環保熱線電話12369……隨著整個社會的進步,響應公眾的需求,政府部門設置了越來越多的熱線電話,一座中等城市,像這樣的號碼就會有幾十個。然而,一些市民的遭遇卻顯示,有些電話,越是需要它的時候,越難打通。
在記者的采訪中,圍繞即將到來的采暖季,來自石家莊、秦皇島等地的很多受訪者反映,在上一個冬季,供熱公司沒能及時供熱讓他們感到缺少“暖意”,而有關部門公布的供熱投訴電話更是很難打通。
記者調查發現,市民反映的問題多是關系切身利益的小事,比如噪音擾民、停水停電之類,也許因為這些事情看起來過于瑣碎,于是很多事情在投訴后,就沒有了下文。
本報日前報道的省會一廉租房小區遭遇連日停水事件中,也有10多戶居民撥打了市長熱線,“接線員的態度都很好,每一次都說要向相關部門反映,可每一次都沒有下文。”
“對我們來說,態度已經不重要了,能把事解決了就行。”省會市民郝大爺說,他家旁邊的一個工地天天晚上燈火通明,吵得他“心臟都受不了了”。然而,即便是他撥通了投訴電話,結果狀況并無改觀。有一天晚上工地突然靜寂下來,郝大爺心想終于有人管了,結果第二天出門一看,原來是工地完工了。
“民意通道”一旦成了擺設,希望就會變成失望。
“在健康路打車被拒載,給運管處打了投訴電話,到現在也沒人答復。”網友“淡水河谷666”在其后不久又一次遭遇拒載時,打消了投訴的念頭,他在微博上寫道:“搖搖頭,嘆嘆氣,唉,還是算了,有些投訴電話是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