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接受調查者稱“月送禮開支超500元”
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王為薇實習生李馳康丹蓉
上世紀90年代,黃宏的小品里有句詞兒說得形象:5塊錢,沒人瞅;10塊錢,握握手;20塊錢,抽良友;三十五十才能喝頓酒。
不久前,華聲網友@黑貓警長吐槽:5年前,朋友結婚我送200元;5年后,我結婚了,朋友還禮竟還是200元。
禮尚往來是一貫的傳統,如今隨著物價的上漲,送禮者與收禮者有了更為“計較”的內心博弈。為了解長沙市民對于送人情、隨禮的態度,本報于11月10日發起了“長沙送禮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總人數為113人,其中男性49人,女性64人。
結婚送禮花費最高
11月10日,記者走上長沙街頭分發問卷,受訪者一聽是關于送禮的調查,各種吐槽,各種糾結。調查顯示,各類禮金開支中,結婚禮金以48%的比例拔得頭籌,其次是生日、生子、喬遷、探病等。在每月的禮金花費方面,30%的受訪者約為200元—400元,38%的受訪者為500元—700元,32%的受訪者甚至超過了800元。
雨花區都市蘭亭小區的黃娭毑今年77歲,據她回憶,上世紀60年代,結婚送個5毛錢算是比較客氣的了。70年代一般送5塊,80年代漲到10塊,90年代漲到50塊,2000年起步價就是100塊,如今卻連200塊錢都有點拿不出手。按照黃娭毑的說法,記者一算,長沙的“份子錢”50年竟漲了400倍。
開福區的江潔琳說,從9月14日到10月4日,她一共參加了9場酒宴,結婚、生子、大壽一撥接一撥,禮金送了4800元不說,喜宴常在節假日扎堆,跑這跑那,身心俱疲。
雨花區王家沖路的個體經營者鄧某今年40歲,兒子還在讀高中,家庭年收入約4萬元左右,可每年的人情花費就有一萬元左右。家里親戚多,年年都有侄兒侄女結婚出嫁,鄧某說壓力好大的。
送禮“起步價”200元
說到長沙禮金行情,59%的受訪者選擇了200元,30.5%認為沒送400元不敢去喝喜酒,9%的人說禮金600元才拿得出手,認為起步價在800元的受訪者占總數的1.5%。
調查中,受訪者因職業不同,心中對禮金標準的認知也不一樣。在長沙的一些企業單位或其他事業單位,一般都是200元的“起步價”,關系稍微好點的同事一般要送400元人情。清水塘第二小學的江老師說,同辦公室的老師結婚一般送200-400元,其他同事一般送100元,禮金均由工會主席收取,一并交給新人。
此外,“起步價”還會隨著參席人數而變化。天心區的何曄說,如果是自己獨自前往,一般送200元。但一家三口都去喝酒,基本上要送400元。
開福區的袁易綱娭毑回憶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隨禮方式,很是感懷:“以前兩筒面條、10個雞蛋就可以喝喜酒了。”
多數受訪者不介意回禮
調查中,有14%的受訪者與華聲網友@黑貓警長持有同樣的觀點:隨著物價的上漲,回禮方應該相應地多一點。
湘江世紀城的袁娭毑說,上世紀60年代辦婚禮,當時豬肉6毛4一斤,鹽9分錢一包,米1毛錢一斤,豆腐3分錢一塊,生雞蛋3分錢一個。辦個婚禮只花了四五十塊錢,“份子錢”一兩塊錢就算很客氣了;現在搞個婚宴起碼都是5萬元以上,成本漲了那么多,禮金肯定也跟著漲。
然而,更多的人表示,不管時隔多少年,對于朋友的回禮并不會在意,只要心意到了即可。
家住開福區竹山園社區的李婧今年57歲,她一一道出最近的人情賬,今年7月初弟媳50歲壽辰,送500元;9月20日姐姐60歲壽辰,送500元;前段時間,弟弟水果店開張,送500元;侄女馬上就要出嫁,正合計著要送多少錢……李婧的60歲壽辰在即,她笑稱:“不知道他們會回多少禮,但是只要他們有心,我都高興。”
囧事
送400元
還不夠酒席費
@源之源:鄰居家的女兒今年“十一”結婚,我們送了400元。可赴宴地點是五星級酒店,一桌飯菜消費就是3000元,還不算酒水。本想去湊份子,卻不夠酒席錢。
@種菜的牙膏:前段時間,喝業內同行的喜酒,親朋好友排隊隨份子,排第一的那位隨了個紅包,負責收錢的那位說了聲:某某,2000元。這時,他旁邊一哥們敲了一下手中的鑼,大聲叫道:某某隨禮兩千。頓時,后面排隊的朋友都凌亂了,紛紛打開手里的紅包往里加錢。
@lvwanhao:我一個朋友結婚時我給他隨了500元,可我結婚時他說他手頭緊張下個月開支了再給我隨錢。我當時只能呵呵一笑說沒關系。但過去這么久了他也不吱聲了,好像忘記這件事了一樣。
支招
用禮物代替禮金
1977年,茶園坡社區的彭爹結婚時,有位親戚送來10斤玉米,而另一位鄰居則送來一副親手書寫的賀喜對聯,彭爹和妻子感受到了濃濃的情誼。
雨花區都市蘭亭小區的黃娭毑清晰地記得,1981年她兒子金榜題名,單位的10位同事為了表達心意,一起湊錢去百貨商場買了一條毛巾被,當作禮物送給了兒子。“每每用到這床被子,心里就暖暖的。”黃娭毑說。
開福區的謝維麗曾在美國工作,說起一次朋友的婚禮邀請,她很是推崇:“朋友送請柬時,里面附帶了一張禮品單,上面列出了希望朋友送的禮品,我就送了這對夫婦一套茶具,這樣既表達了自己的心意,又避免了禮品重復,還增強了朋友情誼,真是一舉多得。”然而回國后,謝維麗在送禮時還是隨大流—送錢。
采訪中,還有一種隨禮方式讓很多人覺得尷尬:客人去不了婚禮現場,把禮金打到新人的銀行卡里。謝維麗說,隨禮本是請朋友到現場熱鬧熱鬧,這么一搞,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更沒人情味了。
專家
“高檔消費帶動了講排場的歪風”
湖南社會學家方向新分析,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和酒宴成本的提高,禮金數額跟著水漲船高。此外,公務員群體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高檔消費,形成一股講排場的不良消費之風。
方向新認為,“禮”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這才是中國傳統“禮尚往來”真正的意義。如果過分計較回禮數額與物價對等,有違“禮”的初衷。說到禮物代替禮金,方向新說,在人際交往中,禮物比現金更能起到潤滑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