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漢織機模型填補空白
在此次考古發掘中,2號的墓葬北底箱出土了4部蜀錦提花織機模型。這些織機模型為竹木制成,結構復雜精巧、保存十分完整,一些部件上還殘存有絲線和染料。這也是迄今我國首次發現西漢時期的織機模型。在織機四周,還散落有十多件彩繪木俑,這些木俑或立或坐,根據他們不同身姿和身上不同銘文推測,這些木傭可能為司職不同的織工,而2號墓的北底箱應該是漢代蜀錦紡織工場的實景模擬再現。
墓葬中出土的簡牘資料照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蠶桑的國家,四川古代絲織業更是高度發達。”成都博物院副院長江章華說,以前多地都有古代絲織品出土,而這次發現如此完整的提花織機模型,填補了我國紡織業的歷史空白。
出土的4部織機中較大的一部高約50厘米、長約70厘米、寬約20厘米,其他3部略小,大小相近,高約45厘米、長約60厘米、寬約15厘米。“根據織機模型與周邊的織錦人俑的比例對比,那時真實的織機大小如一個可以容下20人的會議室。”江章華說。
謝濤介紹說,根據現有史料,蜀錦的繁盛歷史最早只能追溯到西漢晚期,而且在許多西漢時期的畫像磚中,織機樣式多為家庭式生產的斜織機(俗稱“腰機”),這次發現,證明了在西漢早期的蜀錦織造過程中已經在使用這種大型的提花織機,而不同工種織錦人俑的出現,說明當時的蜀錦織造已經進入作坊式生產階段,這將蜀錦繁盛歷史大大推前,對于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