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于濱州黃河大橋南側的收費站。
核心提示
濱州市南北交通大動脈的黃河大橋,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收費27年,超過了“經營性公路收費最長期限為25年”的國家規定。現在該黃河大橋南來北往的多是上下班、走親訪友、辦業務的人,該橋違規繼續收費,引起了兩岸群眾的不滿。假如濱州市民居住和工作地點恰巧分布在大橋兩岸,每周工作5天,每天往返過橋費20元,一年下來將支出5000元的過橋費。而從長遠看,濱州黃河大橋收費成了一道關卡,阻礙了濱州黃河兩岸的經濟和社會交流,造成了濱州市南北兩岸的經濟“斷層”。
一條收費逾27年的黃河大橋,從當初的“民心工程”蛻化成了“傷民工程”,傷透了大橋兩端及周邊居民的心。但即使處在日漸洶涌的反對浪潮中,濱州黃河大橋仍“力排眾議”,將再多收費4年。為此,濱州黃河兩岸的群眾不斷來電質問這座大橋收費的合理性。
從短期來看,濱州黃河大橋收費損害了廣大群眾的利益,引起了市民的不滿;從長遠看,濱州黃河大橋收費成了一道關卡,阻礙了濱州黃河兩岸的經濟和社會交流,造成了濱州市南北兩岸的經濟“斷層”。
“民心工程”,收費已逾27年
作為濱州市南北交通大動脈的黃河大橋,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其誕生之初,是以改善交通出行的便民惠民工程面目出現的。
關于黃河大橋修建的昔日場景,濱州市高新區小營街道辦皂戶楊村的楊守信(化名)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未通大橋前,濱州黃河兩岸交通不便,“隔河如隔天,渡河如過鬼門關”,“一遇冬冰夏水,渡輪都沒有了”。所以在修建之初,深受黃河隔離之苦的廣大群眾如撥云見日,積極支持全力配合。“我們出義務工,幫著修大橋,盼著我們的生活有個大變樣兒”。
“暢達”的出行環境在持續10多年之后的1986年,隨著收費站的建立戛然而止。維修加固的黃河大橋在南岸建起了一座收費站,對來往的車輛征收通行費。從此,濱州黃河大橋揮手告別免費,進入收費時代。而這不得民心的收費,從此再無間斷,整整持續了27年之久。
皂戶楊村的劉艷萍(化名)說,從她記事起,黃河大橋就一直收費不止。據記者了解,如今黃河大橋上豎起了3米的限高架,大卡車等運輸車輛往往改走東側的公鐵大橋或浮橋。小轎車和公交車,構成了濱州黃河大橋的通行主力軍。可以說,濱州黃河大橋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民生橋”。濱城區一位市民說,現在黃河大橋南來北往的都是上下班、走親訪友、辦業務的,“都是關系老百姓一點一滴的事情”。而這老百姓的民生事,卻因黃河大橋多年收費苦不堪言。
對于對這些車輛收費,自然令廣大市民嚴重不滿。而黃河大橋對公車則又“另眼相待”,更激起了市民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