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大使投身對日本“輿論戰” 爭取主動
為批判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中國動員多名駐外大使在國際社會發起輿論戰。看來中方是將獲得國際輿論支持視為上策,預計未來的外交攻勢將會更加猛烈。 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13日在《人民日報》撰文稱,“我們要與國際社會一道,堅決阻止日本右翼勢力開歷史倒車”。8日,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參加了英國廣播公司一檔節目,與日本駐英大使針鋒相對,就靖國神社參拜及歷史認識問題用流利的英語闡述中國政府的主張。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1月13日文章】題:全球媒體:中國對付日本的新武器 日益敵對的中日關系已超越雙邊關系界限,成為一大世界性問題。在1月8日的英國廣播公司“新聞之夜”節目中,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和日本駐英大使林景一圍繞當前的日中爭端進行激烈辯論。被特意安排分坐兩個演播室的兩位大使都堅持本國立場。 林景一在爭議島嶼和安倍的軍國主義等問題上否認中國的論斷和指責。他強調,“他(指安倍)無意改變和平主義的核心原則”。中國大使劉曉明則稱,目前形勢“非常嚴重”。令人感興趣的是,劉曉明還特意通過引用丘吉爾的名言“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的人注定將重復歷史”來爭取英國聽眾的支持。 總體而言,劉曉明看上去較為自信,他的談話在邏輯性和技巧性上也比林景一略勝一籌。 日本大使數次被英國廣播公司主持人杰里米·帕克斯曼非常直率的問題打斷,在努力作答時略有支吾。 這場電視辯論雖很吸引眼球,卻只是目前中日輿論戰的一小部分。北京似乎已在全球各大媒體上吹響了號角。眾多中國大使最近發動的媒體攻勢傳達了一個更明確和更強烈的信息:北京試圖通過使用國際輿論這一平臺予以回擊,從而搶占主動權。這些“重量級”撰稿者包括中國駐美英俄日以及巴基斯坦、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國的大使。在接受過良好教育、能夠流利說英語和其他外語的外交官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北京希望找到更多接觸全球聽眾的機會。 事實上,中國在公關戰中越來越精明。在西方媒體中,中國正利用更加有效的辦法和方式來努力贏得國際社會的更多同情和支持。 這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具有持久影響力的變化。在處理對日爭端時,這也許能幫助中國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理解或同情,尤其是從二戰獲勝者那里。而且,吁請國際民眾支持也許有助于軟化中國的形象。多年來,中國對待西方媒體表現得相當僵化和咄咄逼人,尤其是在最近北京在東海爭端上采取強硬措施的情況下。 主動爭取國際輿論 【英國《獨立報》網站1月13日報道】哈利·波特經常與之作戰的那個邪惡魔頭被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用來比喻日本軍國主義的邪惡幽靈,這是兩國一輪日趨激烈的互相譴責的一部分。 數十年來,中國外交部接觸媒體的方式一直是生硬刻板的,就像完成五年計劃中規定的拖拉機生產目標一樣。相比之下,如今的中國外交部在處理公共關系方面邁進了一大步。中國外交官現在非常積極主動,并且如我們所目睹的那樣,用西方通俗文化的語言武裝自己。日本駐英大使林景一不甘示弱,強調北京其實才是“這個地區的伏地魔”。 東京和北京的進攻其實都屬于外交宣傳攻勢。日本外相上周前往西班牙和法國爭取支持,預計近期還會訪英。中國人也在對西方作出類似姿態,拋出貿易協議這樣的“胡蘿卜”,要知道中國可是在朝世界頭號規模經濟體的方向前進。 【韓國《朝鮮日報》1月13日報道】2012年9月,中國示威者涌向日本駐華大使館門前。這是因為日本宣布對與中國存在主權紛爭的釣魚島“國有化”。中國還有100多個城市的日本品牌轎車和商鋪等受到示威民眾攻擊。 但到了今年1月12日,中國國內的氛圍截然不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已過了半個月,中國沒爆發一次反日示威。但至少有32名駐外使節在駐在國知名刊物上發表署名文章,批駁安倍行徑。僅1月10日一天,就有駐美、駐俄、駐哈薩克斯坦、駐厄瓜多爾、駐摩爾多瓦、駐羅馬尼亞、駐柬埔寨等7國大使發文高密度譴責安倍。 2012年釣魚島紛爭爆發時情況則截然不同。日本駐阿爾巴尼亞大使率先在當地媒體發文主張“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后,中國大使才發文反駁。 北京一位外交消息人士表示:“習近平執政以后,中國外交路線發生顯著變化。對日外交態度似乎從感性、被動轉為理性、主動。” 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后,中國駐日大使4天后率先在日本《每日新聞》發表署名文章,打響駐外大使批駁安倍的頭炮。中日駐英大使分別在英國發文將對方比喻為“伏地魔”時,也是中國先拔頭籌。 中國與周邊國家外交磋商的速度也比2012年快。日本對釣魚島“國有化”時,中國45天后才與俄首次磋商。但此次情況則不同,中國外長王毅4天后便致電俄外長表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是對二戰后國際秩序的重大挑戰。 有分析稱,中國對日外交態度比過去更成熟的同時,對日攻勢的速度和強度也進一步提高。一位外交消息人士表示:“習近平時代的中國不會像過去那樣以示威為主展開感情用事的對日外交。中國將努力展開符合國力的‘大國外交’。” “新甲午戰爭”引熱議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1月13日文章】中國對日本發動的媒體攻勢表明了一種新的爭奪全球輿論的意愿和能力。 贏得輿論戰與政治談判或軍事壓力等其他處理爭端方式一樣意義重大。有時,公關戰甚至更加重要,因為它能塑造國家形象。中國明白這一點,日本同樣如此。 這兩個鄰國能將公開舌戰進行到何種地步?這樣一場媒體攻勢顯然是北京精心制定的戰略的一部分。但當日本作出非常直截了當的回應時,這兩個國家應該注意了。不需要將這一爭論變成英國廣播公司主持人帕克斯曼所說的“幼稚的辱罵”。 事實上,和解才是北京和東京能夠承受的結果,而戰爭則是他們無法承受的。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1月13日報道】題:中日“甲午輿論戰”開打,究竟誰是“伏地魔”? 2014年一開年中日關系就不平靜,甲午年“中日必有一戰”的說法甚囂塵上,不過從最新的發展來看,中日之間這場新形態的“甲午戰爭”是以“輿論戰”的形式最先敲響警鐘。 中日關系隨著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降到冰點,如今兩國間的外交風波更是蔓延到國際社會。中日駐英大使在英國媒體上撰文互相指責對方的國家是黑暗巫師“伏地魔”,被外界比喻為中日競相占領國際輿論陣地的“新甲午戰爭”已宣告開打,中日駐英國大使8日更登上英國廣播公司電視新聞節目同臺交鋒,讓這場“伏地魔之爭”從筆仗升級為舌戰。 究竟中日兩國爭取國際輿論的這場“新甲午戰爭”誰輸誰贏?國際輿論普遍站在中、日的哪一邊? 對此,美京華人活動中心董事長蔡德梁指出,美國這回非常不尋常地批判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顯示華盛頓現在對日本非常不滿意。究竟中日積極爭取國際輿論的行動對整個地區情勢會產生什么影響,還有待后續觀察。至于中日究竟誰才是地區的伏地魔,蔡德梁認為,安倍內閣希望找回國家光榮感、富國強兵,是否等于走歷史回頭路、導致軍國主義復蘇,大家都在看,如果繼續發展下去的話,的確可能朝那個方向走。 另一方面,臺灣昆山科技大學的吳漢教授則表示,中日沖突的本質,其實說白了就是中國在發展,但日本仍用冷戰思維想要限制中國崛起,如果中日兩國不能冷靜思考問題的本質,沖突遲早會爆發。吳漢指出,目前看來中日仍僅止于發動輿論戰階段,是否會升級為經濟制裁,在目前全球化的趨勢和中日經貿關系密切的情況下,可說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且中日沖突看來將是一場長期抗爭,不可能采取短期策略來因應長期問題,目前雙方就是升高輿論戰,爭取國際支持,再視情況的演變作出反應。 |
關鍵詞:大使,中日,安倍晉三,拜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