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7.7%,完成了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如何認識7.7%的經濟增長速度?
我們觀察和評判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結果,也要看過程。
2013年,國際金融危機進入到第六個年頭,雖然世界經濟出現恢復性好轉跡象,但復蘇的基礎依舊脆弱,發達國家失業率較高,缺乏帶動全局的重大技術創新,復蘇動力仍比較弱,前期刺激政策退出又增加了復蘇的變數和風險;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動力普遍減弱,經濟增速顯著低于預期。這一年,國內經濟轉型期特征更趨突出,產能過剩矛盾凸顯,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擴大國內有效需求面臨不少制約因素,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面對極為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保持定力,沉著應對,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明確區間,穩定政策,長短結合,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在沒有出臺大的刺激政策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成績確實來之不易。
我們觀察和評判經濟發展,不僅要看自己,也要比世界。從國際上看,2013年,我國經濟增速不僅高于發達經濟體,也高于其他金磚國家和新興經濟體。2013年一、二、三季度美國經濟同比分別增長1.3%、1.6%和2.0%;歐元區一季度同比下降1.2%,二季度下降0.6%,三季度下降0.4%;日本一季度同比增長0.1%,二季度增長1.2%,三季度增長2.4%;三季度,印度同比增長4.8%,韓國增長3.3%,馬來西亞增長5.0%,印度尼西亞增長5.6%。從國內看,
7.7%的增速與上年持平,但創造的GDP增量達到49375億元,比上年多增3009億元。
我們觀察和評判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現實,也要看規律。
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7-8%,不僅符合我國要素供給和能源資源環境現狀,符合國際上追趕型經濟體高速成長一段時期后潛在增長率下降的一般規律,更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經濟運行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階段性特征。最為突出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即在發展速度上,從過去兩位數超高速增長轉向7-8%的較快增長,更加注重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在發展方式上,從粗放型發展轉向集約型發展,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發展動力上,從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投入為主轉向創新引領,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技術、工藝、產品創新;在發展結構上,更加注重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動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在發展目的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從我國現階段發展實際來看,當前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調,也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有利于實現更長時期和更高質量的發展。
我們觀察和評判經濟發展,不僅要看速度,更要看質量。
一年來,經濟發展的結構趨于優化,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糧食實現十連增,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穩固。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提高到46.1%。城鎮化率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達到53.73%。1-11月份,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長9.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13.2%;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2.3個百分點,增速連續四年快于城鎮,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上年的3.10縮小為3.03。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即國內生產總值與就業人員的比率比上年提高7.3%。2013年,盡管經濟增長與上年持平,但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超過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與上年持平,低于預期目標。從指標相互關系看,7%以上的增長與3%以下的通脹、4%左右的登記失業率是協調的,與增長7.5%的全社會用電量、增長6.9%的工業用電量和增長10%的貨運量是相互匹配的。
我們觀察和評判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結果,也要看導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改善民生、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內容,不能簡單地以GDP增長率論英雄。這是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在發展速度觀上的體現。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深刻認識到,過快的速度是不利于轉方式、調結構的。我們不能葉公好龍,一看到經濟速度正常地回落,主動地調控,反而不能保持定力,簡單地將其稱為“14年來速度最低”。轉變觀念,不僅限于政府,恐怕大家都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