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除夕鬧新春——新華社記者除夕見聞
1月30日,大年三十。甲午馬年的腳步漸漸近了,寫春聯、貼福字、掛紅燈,祭祖先、品美食、唱山歌,這一天,游子歸鄉,合家團圓,人們共享多彩年俗文化盛宴,歡歡喜喜鬧除夕,迎接新春的鐘聲。 金色:歡歡喜喜辭舊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科技日新月異改變生活,過年時的年味似乎漸淡,但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傳統年俗魅力依然,人們期待暢享年俗文化盛宴。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蓮山鎮蓮塘村的男女老少們以祭祖先、唱山歌等原始古樸的方式辭舊迎新。 清晨,太陽剛剛升起,蓮塘村村民黎新花便挎著滿滿一籃的供品香火,拎著一只活雞,和鄰里婦女結伴到三公里開外的總管廟祭祖,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平安。與此同時,從鎮上來的兩支舞龍舞獅隊搖頭擺尾,開始了環村“巡演”。小伙們三五成群喊著“炸龍獅,交好運”,一路向“金龍”“雄獅”投擲花炮。 在外地上學放假回家的陳梧瓊和母親、姑姑一起完成了全家的年夜飯——米粉蒸肉、臘鴨、酸菜魚、豆腐餅、糯米酒,美食擺滿了可容納二十人的長桌。“米是自家地里種的,魚是自家塘里養的,這年夜飯吃起來最香!”姑姑陳珊說。 陳梧瓊準備了吃年夜飯的行頭——富川瑤族獨有的藍布衫和彩色頭帕。“從前總嫌這打扮土氣,到了外頭才知道要重視自己民族的文化。今天我就穿這身衣服吃年夜飯、照全家福!” 大年三十的海口陽光明媚,氣溫和暖,濱海大道附近的萬綠園公園中,來自海南市縣的花燈和雕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在儋州展區的舞臺上,一曲當地民歌正在唱響,聽眾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南“腔”北“調”雜集,天南海北的人們相聚在此,共賞民俗,共迎新春。 紅色:團團圓圓合家親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時代怎樣變換,合家團圓是春節永恒的主題。 在吉林省長春市富奧臨河灣小區,已經八十高齡的長春市民吳永泉正在自家廚房里忙活著年夜飯的一道道“硬菜”,“別看我歲數大,做飯的本事還沒忘呢!”吳永泉笑著說。三個兒子都能回家過個團圓年,讓吳永泉和老伴打心眼里高興。平時他和老伴獨自生活,兒女們在外工作忙,回來的機會不多。 兒女們回來,自然少不了給二老的禮物。大兒子兒媳買的新外套、二兒子一家買的有機大米、三兒子帶來新內衣,還有已經賺錢的孫子孫女給的紅包,讓老人非常高興。“禮物不重要,人回來就行。”老伴張云琴說。 除了合家團圓,一些人走出家門,在社區吃年夜飯。南昌市濱江豪園社區組織開展“除夕百家宴,快樂過大年”活動,采取自愿報名形式,費用AA制,受到居民熱捧。 大年三十下午,百余名居民陸續趕到餐館。平時因為工作、學業繁忙難得聚首的鄰居們,無論男女老少,大家熱熱鬧鬧湊上十幾桌。40歲的社區居民勒興說:“我喜歡這種大家一起過年的方式,有些農村過年那種熱鬧的年味了”。社區里一些子女無法及時趕回家過年的空巢老人們也不再孤單,他們被鄰居們環繞著,孩子們圍上去給老人們拜年作揖,虎頭虎腦的樣子逗得老人們笑得合不攏嘴。 綠色:清清爽爽簡約年 中央一道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禁令之下,馬年春節不見奢靡,人們選擇簡約過年。而2013年全國多個城市出現的霧霾天氣令人糾結于馬年春節放不放煙花爆竹,響應政府和網絡上不要燃放花炮的呼吁,不少人選擇環保型煙花和電子鞭炮,過一個健康、環保的綠色春節。 山東省臨清市這幾天天天有大集,在熙熙攘攘的車流人流中,66歲的張慶生的攤位前特別熱鬧,一些顧客自己帶著紅紙請張慶生寫春聯和福字,這種“私人定制”服務格外受歡迎。 “往年銀行會給存款戶發印刷的春聯和福字,今年說是厲行節約不發了。我自己買了紅紙,在集上找人寫,紅紙黑墨帶回去一貼,挺好。”一名楊姓中年婦女念著儲存在手機里的春聯,對張慶生行云流水的書法贊不絕口。 “雖然找我寫春聯的人每年都有,但今年更多了,我猜測可能是政府單位、銀行儲蓄所不發了,大家也喜歡自己選春聯來寫。”張慶生說。 家住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天賜良園社區的徐雪花大媽起了個大早,戴上印有“志愿者”字樣的紅色袖章來到社區廣場,和社區10多位工作人員一起,向來來往往的社區居民發放電子爆竹、對聯等。“社區倡議大家今年不燃放煙花爆竹,選擇電子爆竹、喜慶音樂等環保低碳方式,用實際行動拒絕PM2.5。”徐雪花說。 不到一個小時,160多份電子爆竹被居民爭相領取一空。“電子爆竹不僅沒有污染,而且逢年過節可以循環利用。這160多份電子爆竹,是跑了好多家煙花爆竹商店才湊到的,很多店里電子鞭炮都被搶購一空了。”紅谷灘新區鳳凰洲管理處黨委書記陳挺說。 濟南市文明辦在除夕前推送了倡議廣大市民文明過節“四不”:不做“土豪”,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勤儉過節;不做“土鱉”,少放煙花爆竹、減少霧霾、晴朗過節;不當“土匪”,不亂丟垃圾、不酒后駕車、禮讓過節;不忘“鄉土”,關愛老人、常回家看看、溫情過節。(記者金小茜、高潔、程迪、陳子夏、劉碩、羅羽)
|
關鍵詞:除夕,鬧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