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今年去哪兒?——一位農民工的“家庭抉擇”
“爸爸,今年你去哪兒?”正月初六,剛吃完晚飯,4歲小男孩的疑問,開啟了一個農民工家庭短暫相聚之后,想回避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外出打工,還是就近工作?帶孩子出去,還是繼續把孩子留給年近六旬的父母?
春節假期臨近結束,對于住在山西省長治市郊區的“85后”農民劉祥來說,是給出這些答案的時候了。盡管幾天前就有好友邀他節后一起去西安打工,并許諾了不錯的工資,但他的內心仍在糾結。 高中畢業后,劉祥早早地開始了走南闖北的打工生涯,至今已去過六七個省份。5年前,他和鄰村一位姑娘成了家。為了日子過得更好些,夫妻倆一起闖起了天下。“出去打工苦是苦點,可比在家里至少多賺一倍的錢。”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以往“拼工資”的簡單抉擇越發艱難。 “今年想帶孩子一起出去。”劉祥聽說,孩子3歲有記憶后最好跟著父母生活,畢竟和爺爺奶奶隔著50多年的“代溝”。一些年紀大的工友還講過,老人看大的孩子,容易膽小,缺乏安全感,不敢大聲說話。 “孩子還是喜歡和我們在一起,爺爺奶奶有時候教訓幾次,他還在電話里告狀。”摸著小孩的腦袋,劉祥的妻子笑著說。 然而,劉祥的父母卻不大同意。“你們時間緊,平時誰來照顧孩子,城里生活壓力大,孩子去了怎么辦?”其實,劉祥早就計算過,孩子進城后,每月要增加1000多元的支出。“錢上的問題好解決,畢竟城里教育條件好,關鍵是擔心沒有親戚朋友,孩子能不能融進城里的小朋友圈。” 劉祥的另一個擔心是,孩子一直都是父母帶大的,雖然累點,但家里熱熱鬧鬧的,孩子已經成了父母生活的中心。盡管自己常年不在家,電話里也能感受到父母忙亂中的快樂。“孩子一下子接走,他們心里肯定不好受。” 不過,考慮到孩子今后的成長,劉祥仍打算年后帶著妻兒一起走。至于父母的心理失落,只能多打打電話,有空多回家。“一個月4000多元的工資,想在城里買房不現實,掙點錢以后還是要回來。”劉祥說,村里正在蓋新農村的小樓房,有暖氣也有煤氣,再打一年工就回來買房,到時就不再出去了。(記者梁曉飛)
|
關鍵詞:走基層,農民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