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發現中國古代生物“龐貝城”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姜寶玉與其科研團隊在我國遼寧省一帶火山巖層中,找到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龍、哺乳動物和鳥類化石。這些古代生物的遺骸,都擁有相同的埋葬姿勢和被燒焦過的痕跡,跟龐貝城所見的人類遺骸很相似,故被稱為中國古生物的“龐貝城”。該發現解釋了熱河生物群保存上億年不腐化的原因。相關論文發表在本周的《自然·通訊》上。 這些罕見的化石主要分布于“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層中。它們是指我國冀北、遼西地區的一套以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和湖泊相沉積為主的早白堊世地層。姜寶玉團隊從多處收集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在分析化石和化石上的沉積物后,發現這些古代生物都是埋葬在火山爆發所噴出的火山灰、高溫液化氣體和巖石下。它們之所以能像龐貝城那樣保存完整,主要由于火山碎屑流導致大量生物死亡,并把它們埋葬和保存下來,也因此成為了熱河生物群。 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采用埋藏學、沉積學、火山學和巖石學等多學科分析方法對保存珍稀動物化石的沉積物進行分析,并找到了熱河生物群形成機制的關鍵,如引起動物死亡的原因、動物死后是否經過搬運和什么因素導致了熱河生物群的特異埋藏。 姜寶玉介紹,論文中首次提出了地質歷史中的火山碎屑流不僅像現在一樣造成大量生物死亡,還可以將部分遺體搬運到湖泊中埋藏起來。科學家們發現了火山碎屑流的一些特性,如高溫低氧可以導致動物軟體組織風干(木乃伊化),快速堆積可以阻止或延緩水生生物和微生物對遺體的肢解,以及有利于化石的特異埋藏。這些發現對于解釋保存于其他火山碎屑沉積物中的特異埋藏化石群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王怡) |
關鍵詞:龐貝城,古生物,化石 |
責任編輯: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