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隱藏的道德風險
近日有消息稱,“北京交管局已下發出租車新政,要求司機每車每人只限使用一款叫車軟件,并將派出執法大隊對出租車司機進行抽查”。對此北京交管局表示,出租車運營管理不屬其職責范圍,也從未發布過此類消息。(新華網2月20日) 這段時間打車軟件很熱,對于打車軟件,幾乎是贊聲一片,很多人將其視為“市場的力量”。從理論上講,打車軟件能夠實現電商、司機、乘客三方共贏。但是,無論怎樣歡呼市場的勝利,都無法回避拒載的存在。出租車司機是否可以挑選乘客?如果可以,問題不復存在。如果不行,那么軟件叫車是拒載的合法理由嗎?而這里又必然涉及對出租車的定位,到底存不存在公共屬性? 《出租車汽車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司機不議價、不拒載。以軟件叫車為由拒載,從本質上講,和以路途太近、道路擁堵為由拒載差不多。從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一些司機只顧埋頭看手機,軟件叫車存在安全風險;一些司機采取欺詐手段,騙取騰訊和阿里的補貼……凡此種種,莫不透露著一種道德風險,而這與整個社會的美好期望,以及當前出租車的定位是存在沖突的。 打車軟件的出現,確實體現了市場的力量。對于市場力量,應該給予寬容和信任。但要看到,市場力量也存在著野蠻生長的傾向。市場力量并不必然具有免疫功能,并不必然指向公平正義。相信市場力量并不是放任市場力量,特別是在公共領域,要看到“市場”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指出隱藏的道德風險,并不是說要簡單叫停打車軟件。打車軟件的出現,騰訊和阿里的補貼競爭,寓意著移動互聯特別是移動互聯金融支付時代的到來,這一趨勢不可阻擋。一個包容的政策環境,肯定比一個封閉的行政手段,更能激發出創新的熱情和潛力。如果對待“新生事物”,剛一出現就抵制,一有問題就封殺,肯定不利于市場的創新。理性的態度,是對其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一面,也要看到問題一方。 應該寬容電商競爭,但可以提出技術要求。比如,督促電商開發語音功能,鼓勵市場開發“移動集中平臺”——方便乘客移動支付、刷卡支付,司機也不必“低頭看手機”。對司機的管理比較復雜,但加強對司機的文明引導,特別是當一個地方頻頻出現打車難時,研究車輛擴容勢在必行。根據兩種打車形式并存的現實,對出租車進行分組管理,一塊是現代的,主要面向軟件叫車;一塊是傳統的,主要面向招手叫車,以滿足那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乘客的需求——這也值得考慮。 打車軟件,叫停不對,放任不妥。它確實體現著市場的力量,但也必須正視其隱藏的道德風險。而這,給公共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毛建國) |
關鍵詞:打車軟件,出租車,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