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保護農民權利
“今后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詳細描述了新型城鎮化的路徑,讓各級官員與民眾對新型城鎮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三個1億人”表明,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 新型城鎮化說到底是人的城鎮化,具體來說,就是農民這一個群體的身份、職業、各項權利如何不斷轉換的過程。因此,城鎮化真正的意義,在于解決農民問題,如果占人口65%以上的農民,普遍有一種被剝奪感,城鎮化發展將難以為繼。近幾年,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迅猛發展,給人一種錯覺:城鎮化不過是圈地賣錢、蓋房賣樓而已,農民身份是否轉換,農民是否獲益,并不重要。實際上,這不是真正的城鎮化,而是偽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新就新在不是開發商的城鎮化,也不是政府官員的城鎮化,當然也不是城市無限制地擴張,而是以人為核心特別是以農民為核心的城鎮化,這就意味著,確保農民在城鎮化中的權利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 那么,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如何確保農民權利呢? 首先,在發展理念上,應該明確新型城鎮化本質上是城鄉一體化發展,而非孤立地發展城市。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來源于經濟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城市通過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而在農村大力發展第一產業,兩者不可偏頗。城市如果沒有農業的發展,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如果只是一味發展城市,任由農村凋零,其結果城市也會衰敗;如果城市沒有產業支撐,進城農民不能成為市民,在城市有尊嚴地就業生活,不僅城鎮化無法實現,還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新型城鎮化應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城鎮化,只有城鄉一體化發展,才不會將農民或農村剩余勞動力排斥在整個社會發展體系之外。 其次,應該及時改變官員政績升遷考評體系與體制。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政府將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確保農民權利與利益也可以具體化為各地官員的可以量化、標準化的考評指標,并作為官員考評體系革新的重要價值標準。把對農民權利和利益的保護與官員政績評價掛鉤,將會有效確保農民權利。 其三,新型城鎮化應該走法治道路。目前,各地城鎮化,多以投資驅動;各地政績發展,多以經濟指標為標準,非法征用出讓農民土地,強拆農民住房等現象層出不窮,農民的財產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型城鎮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等諸多方面。即將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將規定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目標、戰略重點和配套制度安排,并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道路做出規劃。這是一個“總綱”,還需要其他政策配套。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要有法律保障。如果這個規劃也像各地城市規劃一樣,說改就改,想改就改,就起不到保護農民權利的作用。因此,應該同步建立新型城鎮化的相關法規。通過立法規范城鎮化進程以及各項政策,運用法律手段切實保護農民權利。(評論員何翠云)
|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