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您當前的位置:長城網>>河北新聞頻道>>國內

馮驥才:反對對文化用“開發”這個野蠻的詞匯

來源:國際在線 作者: 2014-03-11 09:29:17
【字號: | | 【背景色 杏仁黃 秋葉褐 胭脂紅 芥末綠 天藍 雪青 灰 銀河白(默認色)

  3月9日10時30分,兩會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二層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專職副主席徐輝,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中國文化報和中國文化傳媒網記者]:

  請問馮委員,您長期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古村落的保護,我想請問,大量散落民間的民族文化遺產現狀怎么樣,應該如何保護?謝謝。

  [馮驥才]:

  其實你關心的問題也是我特別關心的,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是憂大于喜,我是心懷憂慮。一方面,黨和國家對傳統村落、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一個民族特別是時代轉型時間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對這一點是完全清醒的,而且保護的態度是堅定不移的,這個沒有問題。如果從正面講它的成績,最近十多年來,我們的成績有幾個方面:一是人大公布了非遺法,二是有了法律保護,三是國家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對于自己的文化家底基本清楚了。因為我參加了這個工作。從2006年建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到現在已經審了3批,國家一級的名錄有1219項,省一級的名錄有8500項。世界都沒有這么燦爛、多樣的文化遺產,韓國才100多項。我們不是跟他們比數量多少,我們民族多樣、地域板塊眾多、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文化多樣性,在世界上我們真是可以非常自豪、可以非常自夸,有這樣的文化。

  [馮驥才]:

  但是這個文化全面瀕危,所以我們現在緊急搶救、清理家底。在2010年的時候,我在《人民日報》寫了一篇文章,我說,現在可以說我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家底基本清楚了,每個縣有什么文化我們基本知道了。這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對整個大地上的文化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清點。我們知識界發動民間遺產普查,現在做了12年。舉一個例子,上一個月我們公布了,對民間口頭文學,大家都知道中國文獻史的第一部是《詩經》,所有的精英、精華的文學創作都和民間文學分不開,比如民間戲劇和曲藝,我們的口頭之學是他們的之源之本,是我們文化的核心,是我們民族自律的一個工具,也是我們審美的載體。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一個表現、一個象征。所以,我們對中華民族的史詩、敘事詩、神話、故事、歌謠、傳說、諺語、歇后語、說唱、小戲等整個文字的整理,通過漢王科技公司輸入電腦,我們做了幾十年的調查,從田野,因為一個民族文學就兩部:一個是精英創造的,文字寫下來的圖書傳播的;還有一種是口頭流傳的,但是在口頭上一旦不說就消失了,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容易消失的就是口頭文學,特別是城鎮化過程當中。但是文學又那么重要,很多少數民族的歷史實際是保存在這個民族的史詩上,就像古希臘羅馬故事一樣。

  [馮驥才]:

  這些多樣的民間文學通過漢王數據庫輸入電腦的是8億8千7百萬字,第二期準備用3年完成4億字,總共12億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學數據庫。我曾經呼吁過,一定要出版,出版8億字要出5000冊,一定要把5000冊送回來,一定要送到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大英博物館、法國國立圖書館,看一看中國文化的原創,看一看中國文化的分量,這才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我們對所有民間文化的主人、傳承人做了全面的梳理,實行了一個保護的制度。我們十年的成績不小,我們還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們有一個充分的文化自覺。我跟那么多的西方學者打交道,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國家做了這樣大的規模。但是我們的問題非常多。可能有人說,馮驥才你是作家、藝術家,你是知識分子,你是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但是我們的生活怎么不追求理想和完美呢?尤其先人給我們留下的文化。

  [馮驥才]:

  非遺法公布了最起碼3年以上的時間了,誰見過媒體公布了一例執行非遺法的案例?沒有,沒有人執行,誰執行?這么多文化處于瀕危狀態,受到破壞,沒有執行的案例,坦率來說,一紙空文,全國人大審批了,沒有執行的,就是一紙空文。那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國家級1216項已經確定了,日本、韓國每一項“無形文化財”和“人間國寶”,后面都是一批專家保護它,幫助傳承人。我們的非遺80%以上沒有專家保護的,我們的藝人沒有科學支持、沒有保護,而且只有開發。我是最反對對文化用“開發”這個詞的,野蠻的詞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文化遺產用“開發”這個詞,聯合國用的是“利用”,香港和臺灣用的是“活化”這個詞,我也贊同。開發的目的是為了經濟,不是為了精神、文化的傳承。所以,我覺得這是第二個問題。還有就是沒有監督機制,誰監督?既然是國家的文化遺產,已經留給了國家一代代傳承,而且是精神的傳承,又列入國家遺產,怎么不監督?有關政府部門干什么去了?所以,我覺得有關政府部門、執行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不作為,是我們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大的問題。中央再有決心,沒有人落實是不行的,必須落實、堅決落實。

關鍵詞:馮驥才, 文化遺產,中國文化

責任編輯: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