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網絡消費最易受侵權 虛假描述最騙人
山東省消費者協會17日公布,超四成網購者遇到了虛假描述侵權行為,難以找到法律依據、鑒定難、舉證難、網購維權渠道不暢等成為網絡購物維權的“絆腳石”。 山東省消費者協會17日公布的《消費領域維權成本大調查報告》顯示,網絡消費是消費者最容易遭受侵權的行業。 此次調查由北京、山東、天津等36省市消協(消委會、消保委)和中國消費者報社共37家消費維權單位共同發起,涉及到互聯網金融、網絡購物、食品餐飲等14個行業和領域;截至3月6日,近15.4萬人次參與調查。 此次調查顯示,在網購侵權行為中,實物與網絡描述不符占42%;承諾七天無條件退貨,待消費者收到商品后賣家反悔占24%;個人信息被泄露占24%。 然而,消費者要進行網購維權卻面臨諸多困難。此次調查中,27%的參與調查者認為在維權時難以找到有效的法律依據,26%的參與調查者認為網購維權渠道不暢,導致投訴解決困難,24%的參與調查者表示存在鑒定難和舉證難等問題。 對此,26%的參與調查者認為應該加大網購立法力度,20%的參與調查者認為應該建立專門監督網購的行政執法部門;此外,消費者協會加強對網購消費者的保護、加大網購知識的普及力度、網站加強對賣家的監督等也成為受調查者希望得到的維權保障。 山東省消費者協會會長蔡福安表示,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新增網購等非現場購物七日無理由退貨制度、商品和服務信息披露制度和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責任,并賦予消費者協會提起消費公益訴訟等公益性職責,將為進一步解決消費者維權難問題提供保障。(黃品璇 王新成 張有文) |
關鍵詞:消費,網絡,調查,消費者,維權 |
責任編輯:趙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