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試點方案破冰 老年人“難買賬”或遭市場冷遇
飽受爭議的“以房養老”方案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 自去年國務院發文要求推動以房養老后,保監會已開始著手推動以房養老方案的制定。3月20日,市場傳出消息,保監會起草的《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已經開始征求意見,并擬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地率先試點。 “以房養老方案最遲將于上半年出臺。”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詹成付透露。 不過,對這一方案在市場層面能否被認可和接受,業內人士表示,“以房養老”的養老模式因為評估困難、操作復雜,且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相關業務推出后老年人很可能“不買賬”,或將遭到市場冷遇。 方案成形 保監會起草的征求意見稿稱,上述保險產品的投保人群限定為60歲以上、擁有房屋完全獨立產權的老年人。對保險公司參與以房養老試點的要求包括開業滿5年,同時注冊資本不低于20億元,申請試點時上一年度末及最近季度末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等。 征求意見稿還要求,在試點期間,單個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合同的初次抵押貸款金額不得超過500萬元。 3月10日,北京已經作為首批試點城市開始推廣,豐臺區右安門街道將作為第一個試點區域,全市失獨老人也可以通過養老系統報名。 以房養老反向抵押保險,曾被稱為“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房屋產權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現金的養老方式。老人去世后,保險公司將收回住房。 作為養老體系的補充,這種以房養老模式的對象是名下有一套有產權的“老公房”、退休金較低的老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換取現金進行看病、雇護工甚至住進高檔養老院。 據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理事長、幸福人壽保險監事會主席孟曉蘇測算,如果一位70多歲的老人在北京南二環有一套價值500萬元左右的房產,每月就能拿到2萬元至3萬元的養老金。 “以房養老作為一個保險產品,計算復雜、涉及政策因素多、牽涉社會觀念強。真正做起來需要住建、民政、財政等多部門的配合,單靠一個部門肯定會有障礙。”最早提出“以房養老”概念的孟曉蘇如是說。 “以房養老需要各個部門的政策和整個流通環節的配套,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保監會的新方案能否落實還有待判斷。”業內人士陳劍波表示。 障礙重重 實際上,早在5年前,上海就曾進行過“倒按揭”模式的以房養老試點,然而卻因為市場反應冷淡而黯然退場。 “當時的主要問題在于,金融機構給出的房屋剩余殘值,可能會因為低于產權人預期的價值,使雙方很難在價格上達成共識。”一家養老產業集團總經理表示。 對此,一位保險企業的高管也對記者表示,早在多年以前,他所在的公司也曾經研究過“倒按揭”的保險方式,但由于實際實施難度過大一直沒有付諸實踐。他指出,制約險企的主要是技術操作上的難度,包括房產價值的評估、老人生命的預期等。 “一般來講,把房子抵押出去以后,實際上保險企業應該一直管到老人去世,如果老人活的年齡特別大,對保險公司來講就有一定的風險。”上述高管告訴記者,“此外,現在評估的房屋價值可能今后是不斷變化的,有可能會升值,但也有大幅度縮水的可能,因此保險公司也面臨非常大的風險。” 除了保險企業之外,銀行方面在對以房養老方案的跟進上也并不熱衷。 “畢竟沒有看到真正的以房養老的產品,大家根本就沒有這種概念。而從推出以房養老的產品到被市場接受,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北京招商銀行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以房養老在日本、荷蘭等國家也有少量的試點,但目前市場空間并不是很大。 曾試點過“養老按揭貸款”的中信銀行此前曾經開辦過以房養老的相關業務,即老人本人或者法定贍養人以房子為抵押獲得貸款,用途必須是為老人養老,期限不超過10年,但實際推廣效果也很一般。 此外,一些房地產相關機構對此也不看好。 “我們此前試驗過租房養老的方式,與‘倒按揭’的方式有些相似。”北京首家探索“以房養老”的中大恒基房地產經紀公司的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可是最終由于很少有老人參與,因此現在這項任務基本也不開展了。” 根據中大恒基的模式設計,老人與中介機構簽訂協議,出租自己房屋,租金直接給養老院。老人可選擇是按年還是按月收租金。這樣的操作模式,當時被業內認為是“相對符合傳統價值觀念”,但仍然很難有老人能夠接受。 “實際上,之前以房養老面臨的很多障礙至今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首先傳統觀念的問題就不容易突破,另外險企、銀行、房地產相關機構都有所涉及,缺乏統一的平臺。因此方案是否能夠真正落地,還需政府多部門協調推進。”孟曉蘇表示。(記者董映頡) |
關鍵詞:以房養老,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