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反服貿對臺灣將是“趨害避利”
多位從事兩岸關系研究的大陸權威學者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臺灣有諸多利好,一味反對、延宕協議生效將使臺灣經濟錯失發展良機,到頭來是“害臺”而不是“利臺”“愛臺”。 對外經貿大學臺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曉紅指出,以往臺灣制造業在大陸獲得的商機比較多,服務業則相對少,這與臺灣服務業占GDP逾六成的比例不相稱。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對臺灣服務業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也為臺灣更好地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了機遇。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分析說,臺灣服務業目前仍是內需型產業,以島內市場為主導,未來必須向外延伸,擴大服務半徑。比較全球主要市場,臺灣服務業最好的機遇和最大的市場都在大陸,若能善用服貿協議的機遇,從內需主導轉向內外需驅動,對臺灣經濟走出困境將有很大的幫助。 張冠華說,從協議具體條文來看,大陸對臺開放80項,高于對WTO的承諾水平,便于臺灣企業搶占大陸市場先機。而臺灣對大陸開放的64項中,10多項是已經開放的,給大陸企業的待遇則是低于或等同WTO待遇的。在服貿協議中,兩岸誰獲利更多是不言而喻的。 華曉紅強調,任何經濟一體化協議在帶來收益的同時,都會面臨利益再分配的問題,需要當局制定相應政策,對受損行業、人群進行輔導、補貼。但不應以此為借口全盤否定、一筆抹殺服貿協議及其為臺灣帶來的商機。 針對反服貿人士提出的種種反對理由,華曉紅說,其中基本是缺乏實證的猜測,許多更是無中生有的造謠。以有人擔心大陸資本“入侵”臺灣美容美發、印刷等行業為例,她說:“資本具有逐利性,臺灣市場小,這幾個行業的利潤率又不高,大陸企業為什么要來投資?”對于有人傳言將開放大陸勞工來臺,她說:“這更是子虛烏有,協議中根本就沒有這一條。” “服貿協議再拖下去,首先受損的是臺灣自己!”華曉紅表示,服貿協議對臺灣的金融、旅游、電子商務、港口物流等產業都是重大的利好,這些產業若不能進入大陸市場,將面臨嚴重的發展瓶頸。以金融業為例,臺灣希望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但連服貿協議都通不過,何以搶占商機? 張冠華也指出,協議給予臺資金融業者1000億元人民幣RQFII的投資內地證券市場額度,這將為臺灣盤活人民幣存量資金提供機會,否則由于臺灣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尚未形成,民眾手中的人民幣存款不能成為活錢,在銀行的利率只能越來越低。 他說,服貿協議如果在臺立法機構繼續延宕下去,對臺灣經濟本身、臺灣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ECFA的后續談判,都會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服貿協議都通不過,接下來涉及數千項商品的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將面臨怎樣的前景,不利影響勢必擴及臺灣制造業。” 學者們還指出,如果任由反服貿發展,臺灣的信譽將遭到嚴重損害,今后將難于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張冠華說:“用不合體制的方式去沖撞、推翻服貿協議,將嚴重損害臺灣的信譽,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先例,臺灣未來如何與其他經濟體談判區域經濟一體化?” “大陸的市場你不去占領,也會有韓國、日本企業占領,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華曉紅說,面對全球化,臺灣不應封閉自己,將經濟問題政治化,而應勇于面對挑戰,提高自身競爭力。 全國臺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指出,反服貿背后的民進黨和“臺獨”勢力是“黑手”。馬英九上臺以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讓“臺獨”勢力感到恐慌,他們千方百計想要阻擋、拖住兩岸關系向前發展的勢頭。此次更是極力將原本“反黑箱服貿”的學運,導向反對兩岸關系改善,導向敵視大陸。 張冠華也認為,反服貿不能簡單定位為學生運動、社會運動,本質上反映了民進黨和“臺獨”勢力對兩岸關系快速發展的深層次憂慮,背后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但是,總體上看,反服貿參與者代表不了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才是民之所望、勢之所趨。(記者陳鍵興、査文曄)
|
關鍵詞:臺灣,服務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