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遭遇吐槽……校服變革,“美”卡在了哪兒?
校服變革的難題還不少 其實,教育部非常重視學生裝(校服)工作。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韓呼生主任介紹說,教育部去年專門成立了教育裝備工作領導小組,有力地加強了教育裝備工作。2013年11月,在全國中小學學生裝(校服)工作座談會和部分中小學學生裝(校服)優秀設計展示活動上,教育部劉利民副部長提出各地把學生裝(校服)工作作為教育裝備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提高對中小學生統一著裝意義的認識,明確工作職責,推進學生裝(校服)工作更加規范有序發展。各地也開始了一系列探索:上海建立校服“雙送檢”制度;南京市變革以校為單位的校服模式,探索以區為單位統一學生服,在集中采購過程中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和教師意見,降低成本、規范管理。 而現實中,校服變革的難題還不少。據了解,因為考慮到利潤率和市場規模,一些高端企業對進入校服市場的機制、動力、意愿不足。在準入制的制約下,校服只能以銷定產,就是訂單來了才能做,這是典型的“多批次、少訂單”,這些都在客觀上造成了校服市場的高度分散、低設計、低技術、低價格。 “而且,很多學校對校服的認識還停留在‘功能階段’,比如校服的功能是統一著裝、統一識別,這樣會形成‘只要統一就好’的心理狀態,運動服成了識別學生的標志。校服應該承載禮儀熏陶功能,可以‘由外而內’,從學生的直覺美出發,喚醒學生美的意識。”伊頓紀德國際校服產品及營銷總監陳川表示。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理念上,把校服定位在改變學生氣質,影響學生行為習慣,改變學校視覺識別效果,甚至從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的高度,來主動選擇適合學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園服飾,中國的校園服飾“棄丑達美”,完全可以實現。 陳川建議,由教育行政主管統籌;家長委員會評議產品、自主定價、自愿采購;質檢部門只管技術、管雙重檢測、管執法;教育部門要確保不能返點、不能有潛規則。在這樣的管理格局之下,各部門就可以各司其職、專業匹配、平行監管,實現校服的良性發展。 “一方面要鼓勵差異化發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搞一刀切,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科學有序推進學生裝工作。另一方面還要更加關注學生裝的款式和品質,要體現出創新,承載中華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同時增強舒適度、優化價格成本,讓學生裝成為廣大學生喜歡穿、適合穿、穿得起的統一制服。”劉詩海表示。 |
關鍵詞:校服,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