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為何如此稀缺?選小白領or大藍領?
說起藍領,人們總會和白領做起比較,將藍領與工作苦、環境差、待遇低相關聯。目前,很多生產技術領域已出現高技能人才斷檔的情況,究竟是何原因讓高技能人才如此稀缺? 高技能人才告急 “技能人才總量并不少,缺的是高技能人才。”長春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周大立介紹,截至2013年底,長春市持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人才達到50.19萬人。其中,初級工18.79萬人,占37.44%;中級工17.3萬人,占34.47%;高技能人才合計14.1萬人,占28%。 “在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城市,高級技能人才要占到技能人才總數的50%以上。”周大立說,目前,我們緊缺的是在一些高技術、高層次上能夠解決問題的高技能人才,這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加工、軌道客車是長春市的三大支柱產業。據周大立介紹,目前,除了三大支柱產業以外,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等優勢產業、光電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等也出現了青黃不接、求賢若渴的局面。 針對目前人才市場上技能人才總量大,高技能人才卻嚴重缺少的情況,長春市計劃用5年時間,培養1000名高技能領軍人才。其中包括100名“技能大師”、300名“崗位技能帶頭人”和600名“技術能手”,通過以賽代評和推薦評審相結合的方式產生。 只要技藝精藍領也吃香 在長春工業技術學校,記者見到了25歲的該校教師劉洋,別看他歲數不大,卻已經是吉林省千名首席技師中的一員。 說起為何讀技校,劉洋道出了幾乎所有技校學生的心聲,“當初學習不好,無奈之下就上了技校。”他告訴記者,如果學習成績還算理想的話,他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繼續念高中。 上了技校之后,劉洋認識到,既然上不了大學,就不能再荒廢了技校這條路。上學期間,他刻苦努力,每到假期,他都會毛遂自薦到工廠去實習,用實踐來檢驗理論知識。只要抓住實習的機會,他都會“偷”學到一些技術。三年下來,他已經比同屆的學生掌握了更多的實踐經驗。 2007年,劉洋從技校畢業后,他再次面臨現實的選擇:是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選擇一汽這樣的大企業當一名流水線上的數控操作工?還是為了學習更多技術,去民營企業的數控加工中心當學徒? 最終劉洋放棄了每月1800元工資的一汽,選擇了每月只有600元的民企,因為他知道,與操作工只熟悉一個零件不同,當學徒要接觸不同的零件,接受不同的挑戰,只有在解決問題中技藝才會不斷提升。 在民企干了半年多,杭州一家工廠出價年薪15萬元,但劉洋沒有心動。他得知母校招聘老師,便決定回校任教。他一邊在教學和研究中積累經驗,一邊在學校的積極推薦下,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大賽,不斷突破自己。 目前,劉洋已經四次在長春市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第一名,三次在吉林省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第一名。2011年,他參加吉林省首席技師大賽,成為吉林省千名首席技師中最年輕的一個。一般人要20年才能完成從初級工到高級技師的轉變,他卻只用了6年。 “現在我經常帶學生參加全國各種技能比賽,成績一出,各大企業就馬上開出優厚的聘用條件,非常吃香。”劉洋說。 多因素致使高技能人才稀缺 “高技能人才稀缺的關鍵在于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長春工業技術學校副校長許躍偉說,人們總會將技術工人和苦傷累險聯系在一起,認為當技工沒前途。大學畢業后寧可當個月薪兩三千元的“小白領”,也不愿去做年薪十萬元的“大藍領”。 劉洋認為,在社會大環境下,人們普遍對技校存在誤解。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家長寧可花錢上高中、考大學,也不選擇技校。“有一些機械專業的大學生,雖然有理論基礎,但實際操作能力屬于認知層面。技校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這一點企業和工廠非常認可。” 大學門檻過低容易誤導家長的教育心理。周大立表示,有些高考分數一二百分的學生仍然能考上二本或三本大學,這就誤導了家長的教育心理,即使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也要比讀技校體面。“現在高考要分技能型和學術型,這就是一種轉變,讓家長認識到上技校后也可以考碩士和博士。”周大立說。 輿論引導乏力也是致使高技能人才稀缺的原因所在。長春工業技術學校校長楊彬表示,應在社會上營造技術工人也是人才的輿論氛圍,讓孩子們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解放出來。“目前我校95%左右的學生都來自農村,國家2012年出臺政策,對到技校學習的農村孩子免學費,即便如此,招生仍很困難。” 周大立認為,在人才培養方面,政府是主導,技校是基礎,企業是主體。政府要為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技校搭建有利于技能人才快速成長的平臺,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制度設計上,要讓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在同一起跑線上,在社會上營造尊重技能、崇尚知識的良好氛圍。 |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稀缺,藍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