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自稱“以中華民族的一員成為世界公民”,并十分簡潔地告訴過國人“沒有開放就沒有改革”。這些都說明,如同社會主義制度絕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并沒有排它性,應該是一種開放、包容、視野開闊的價值體系和文明形態。
面對電腦上蹦出的這24個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思忖凝視良久。孩子說我在發呆,我知自己是心潮澎湃。
怎么能不心旌搖曳呢?因為這一刻我腦海里翻滾起記憶的波濤。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兩手都要抓都要硬”,到“以法治國,以德治國”的說法;從“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宣傳,到“八榮八恥”的推出;從無奈地呼吁成年人“向孩子的真誠學習”,到攙扶老人反遭誣陷引起的嘩然;從孫立平教授疾呼展開一場“道德底線保衛戰”,到筆者一篇“中國不做奢華大國”的短文竟會有56家媒體轉載;從吃穿住行等一切民生領域幾乎都遭到“制假售假”禍水的浸淹,到“官腐民敗”已是遮不住的事實……多少人對拜金風潮下的光怪陸離瞠目結舌,多少人為優秀傳統道德的岌岌可危憂心如焚。正如鄧小平曾經十分嚴肅地告誡執政黨成員所言,如果沒有好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風氣,即使現代化建設起來了、富起來了也不好!
這不是老人通常說的氣話,而是一段分量很重的話,一段十分冷靜并且很有思想含量的話。它的思想含量就在于,它實際表示了這樣一種觀念,即社會的道德風尚如同一面鏡子,從中不但能看到人心的美與丑,世間的善與惡,社會的文明與粗陋,還能看到一種社會制度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看到這種社會制度在促進人類文明中的能動性。社會的道德風尚甚至可以檢驗一種制度是否具有朝氣蓬勃的內生動力。這種內生動力的最核心也是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能對社會肌體起到自我凈化、自我排毒的作用。也許,正是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可以理解公眾為什么對時下社會風氣、社會道德現狀抱有相當的失望情緒;還是從這個角度估判,24個字概括的“核心價值觀”之問世,應該能給中國公眾帶來希望。
以筆者個人而言,當凝視、品味這24個字時,第一個感覺是從這些語境平和且內涵豐富的文字中得到了安慰與欣慰;第二個感覺是看到了中國公眾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與摸索后,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有怎樣的社會道德,以及道德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有了一種階段性的共識。
的確,近些年來,我們在道德與市場的關系上存在著認識分岐。搞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就出現了兩種水火不相融的觀點:一種認為市場經濟勾出了人的“欲望心魔”,破壞瓦解了傳統道德,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另一種觀點卻認為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是發展經濟的羈絆,只有除舊,方能布新。應該承認的是,隨著拜金主義風氣的形成,隨著地域式、地方割據式的狹小市場空間的形成,隨著勞動密集型的粗放的產業獲得幾十年的發展,隨著“土豪”型人物涌出以及他們對社會公眾的影響,這后一種觀點逐漸在公眾社會生活和潛意識中占了主流。金錢的誘惑和現實中種種赤裸裸的利益關系,把傳統社會溫情脈脈的面紗撕得粉碎。
那么,如今又是什么樣的力量,使燃燒著物質欲望之火的中國人開始有了一點清醒?又是什么力量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感到尋找失去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的重要呢?馬克思說,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摧毀。是的,任何撕心裂肺的道德呼吁,都不如中國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對國人的沖擊來得更有效、更直接。這種嚴峻形勢簡單說來有四:一是產能過剩所表現的生產過剩,其實質就是一種經濟危機的先兆;二是中國經濟面臨十分緊迫又十分困難的轉型。不轉型,經濟不能維持國計民生之長期需求。立刻轉型,又意味著合格勞動力之短缺、不合格勞動力的大批失業;三是至今仍陰晴不定的世界經濟尚未走出危機,中國進出口這駕“馬車”無力馳騁;四是以往的改革紅利正在消失,中國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正是這四大現實的壓力,使中國人漸漸走向清醒,也逐步開始明白:市場經濟不是賭場經濟,現代市場經濟不但是法治經濟,更是規則經濟、守信經濟。只有良好的價值觀、良好的職業操守、良好的質量信譽和服務信譽,以及勇于擔當社會責任,一個企業、一個產業、一個行業才有可能具備永存永續的生存空間。行業信用與職業道德約束不但不是經濟的阻力,反而是對大生產之產業鏈條最有益也最長久的維護與保養。實現利益共享的唯一途徑,就是破除小生產者、小經營者以鄰為壑的鼠目視野和欺詐心理。一句話,只有嚴守現代市場經濟的行業與職業規則,才有經濟的健康發展、個人利益的保障。國家,也才有走向光明未來的不竭動力!
中國人終于認識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并不僅僅是民族的、傳統的,也包括近現代的中國人對世界進步文化與精神的引進吸收;不僅僅是一種時下的應對,也包含了對志士先賢探尋文明之路的承認。在這24個字里,我們可以聽到辛亥革命的前輩對富國強兵和民主的呼喚,可以看到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中飄揚的自由平等的旗幟,可以感受到德國人對誠信與敬業的尊崇,可以觸摸到不列顛人在工業革命中形成的對法治和市場誠信的敬畏,甚至可以聽到明治維新時日本人善于借鑒模仿的余響……鄧小平自稱“以中華民族的一員成為世界公民”,并十分簡潔地告訴過國人“沒有開放就沒有改革”。這些都說明,如同社會主義制度絕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并沒有排它性,應該是一種開放、包容、視野開闊的價值體系和文明形態。
希望在這24個字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熏陶下,不但中國的社會管理和市場經濟能夠走上有序健康的道路,更為重要的是,按照這一文明的新坐標與道德的新路徑,能夠為中華民族培養出一代新人。他們是恪守誠信、陽光大氣、勇于承擔并時刻關心著祖國與人類命運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