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的世界,小小的我:閱讀,照亮我們的世界
大大的世界,小小的我。 從呱呱墜地起,我們就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書籍,是我們瞭望世界的窗口。在地理書里,我們見識了七洲四洋、大千世界;從歷史書中,我們認識了漢唐盛世、華夏文章;鉆進數(shù)學書堆,我們更是發(fā)現(xiàn)了一個玄妙奧秘的邏輯世界。世界,在我們眼中由陌生變得熟悉。 長大后,我們更依賴書籍。不僅在升學考試、謀生立命上依靠它,精神世界更需要書籍的滋養(yǎng)。在智者的哲思里,我們領會了如何面對人生;從歷史的年譜中,我們明白了和平的來之不易。“我”,在書籍的陪伴下,越來越飽滿,越來越豐富。 如今,在互聯(lián)網時代,認識世界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快捷。電子書的出現(xiàn),更是方便了我們對書籍的獲取。未來,一部小小的手機,或許就能裝下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海量信息盡在“掌”握。世界,在“我”的手中變得越來越小。 小小的世界,大大的我。——編者 來一場“閱讀革命” 我們需要一場“閱讀革命”。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這樣說,并非為了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而刻意夸張。從歷史上看,閱讀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由于長期落后于西歐諸國,德國曾被稱為“遲到的民族”。但18世紀中葉,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出版業(yè)的大發(fā)展,德國出現(xiàn)了一場“閱讀革命”。人均圖書消費量激增,閱讀從貴族擴散到平民。到1800年左右,德國已經有一半人口具有基本的閱讀和書寫能力。德國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詩人和思想家的民族”,“閱讀革命”居功至偉。 人們時常感慨中國缺少創(chuàng)新,并歸咎于現(xiàn)行教育。其實,不只是中國,全世界的教育都脫胎于工業(yè)化時代,帶有大規(guī)模標準化批量生產的時代印記。而自由的閱讀正是啟發(fā)性靈,把人從標準化的教育桎梏中解放出來的一條捷徑。墨西哥作家大衛(wèi)·托斯卡納曾感慨地說:“我們已經將學校變成了工廠,大批量產出雇員。我們的教育體制不是需要微調,而是需要完全轉變方向。它需要讓學生們閱讀、閱讀、再閱讀。” 正是看到了閱讀對于民族的戰(zhàn)略意義,2012年俄羅斯政府提出在國家層面制定《民族閱讀大綱》。美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幾乎歷屆總統(tǒng)都把推廣閱讀當作一項重要任務。 我國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2014年“全民閱讀”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立法工作已經納入人大立法進程。全國300多個城市有經常性的閱讀節(jié)、閱讀日活動。財政資金扶持實體書店已經由12個試點城市擴展到12個省區(qū)。圖書館撥款連年增長,60萬所農家書屋覆蓋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對今天的中國而言,“閱讀革命”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全民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與提升。 作為出版大國,我國年人均讀書不到5本,現(xiàn)狀不能令人滿意,缺少閱讀習慣是重要原因。增強國民的閱讀緊迫感是一個重要任務,上世紀80年代之所以會出現(xiàn)席卷全國的讀書熱,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們普遍痛感于失去了寶貴的讀書年華,痛感于中國的落后而渴望迅速改變自身命運和國家面貌。 今天,我們?yōu)閷崿F(xiàn)中國夢而奮斗,也必須像前輩一樣,增強閱讀的緊迫感,迎接全民族的“閱讀革命”。
|
關鍵詞:閱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