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背后存民生焦慮 亟待破解三大障礙
導語:“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在北京的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在北京周邊置業。但是,跨省上班難、跨省就醫難、孩子上學難、治安管理難等問題在北京周邊愈演愈烈。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許多“跨省京漂族”發出這樣的吶喊。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的今天,這樣的吶喊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個體的悲歡際遇,更反映出在區域發展進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亟須解決。大城市也好,小城鎮也罷,管理者都應當認識到,把人放在首位,首先實現“人的一體化”,這才是一體化進程中必須一以貫之的理念。 滿滿的教室 空蕩蕩的醫院 通過觀察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感覺北京的功能疏解外溢給河北帶來的壓力比較大。 在北京上班、居住在燕郊的有二三十萬人。現在燕郊的教育面臨的壓力非常大。當地每年小學生增加2000多人,初中生增加1000多人,每年要新增2000人的教育容量,才能滿足這個需求。但現在當地又沒法大規模建設學校。 一個小學班級,學生多的時候有80多人,甚至達到90人。這在北京是根本想象不到的。我們去采訪時,看到教室里坐得滿滿當當的,再多一個學生就坐不下了。下課后,有些小學生想上廁所,都得舉手示意老師,老師讓他們不要擠,一個一個出去。下課的時間,校長和老師都站在樓梯的拐角處,招呼學生們不要擁擠,不要亂跑。壓力之大已經到了這種程度。 【詳細】 京津冀協作與區域融合的時機來了 京津冀合作命題由來已久。當下,首都經濟圈主要是指京津以及其周邊的河北省各中心城市組成的城市圈,即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莊、秦皇島、唐山、保定、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8個城市,簡稱“2+8城市體系”。伴隨這一地區經濟實力增強與基礎設施完善,逐步擴大到整個河北省,乃至環渤海其它城市,“京津冀”地區實際上是環渤海及北方城市帶的核心。 京津冀經濟協作或首都經濟圈協調發展是我國城市化進入中后期的一個標志,是中心城市由點狀聚集向網絡分散過渡的表現。但在利益攸關方缺乏互補共贏訴求情況下,京津冀深度協作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京津兩市一支獨秀,對周邊的河北省各城市拉動較小,與珠三角與長三角相比,缺乏完備的城市體系,缺少影響較大的二線城市(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和實力較強的三線城市(地級中心城市),各城市之間功能互補性不強,協調性較差,競爭大于合作。這不但制約京津冀區域發展,也影響環渤海及北方城市帶整體發展。 【詳細】 北京哪些“家業”分給天津、河北 近日,據一位參與起草的專家透露,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在匯總京津冀三地規劃的基礎上,初稿基本完成,但仍處于深入研究和提升階段,待提交國務院審議。“目前進行的工作主要是將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如何更加深入地貫徹到規劃中去,規劃應該在6月份出臺。” 可以預見,未來,北京將要分割部分“家業”給河北和天津;而河北和天津已經蓄勢待發,正積極準備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 【詳細】 河北企業“淘智”京津正當時 京津冀協同發展,也為京津“智庫”為河北所用提供了機會。 面對京津尤其是北京的要素外溢,我省如何把豐厚的技術、智力資源變為產業力量,需要廣大企業拿出實際行動促進更多京津技術在河北轉化。 而從目前我省個別中小微民營企業進行中的“淘智”歷程來看,我省仍需在擴大企業視野,培育技術轉化能力以及建好對接平臺等三方面下功夫,才能找到京津冀技術合作更多的共振點。 【詳細】 難以“區劃”的鄉情:京津冀本來就是一家人 車志忠說,從小我們就知道,北京在河北的地面上,出了城就是河北。1955年他在北京育英中學(今北京25中)畢業后,報考的大學就是河北北京師范學院,現在河北師大的前身,當時的校址就在北京。畢業后按政策分配到河北,于是他到了淶源教書,一待就是一輩子。 在他的感覺里,北京與河北,就像他與淶源,有著天然的緣分。 許多老北京人都知道,民國期間的1928年-1930年,當時的北平曾做過河北省的省會。 【詳細】 京津冀一體化排斥人口不是好辦法 針對京津冀一體化面臨的問題,李鐵表示,北京到底以什么樣的心態來面對一體化,是因為霧霾、交通擁堵,把這些都歸結于人口過度膨脹?如果我們以排斥人口的方式,來緩解北京城市人口的壓力,來進行京津冀一體化,“這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李鐵說,當城市有足夠的優質資源進入,一定會有大量中低端資源的配套。“每年增加10萬左右人口的富人,大量的高檔飯店,需不需要服務員、環境清掃工人、快遞、保安和保姆?這些保安、保姆和服務員購買東西,會到大商場、超市,還是會去和他們收入水平相近的那些小飯店、小零售商、小市場呢?” 李鐵認為,這就是所謂低端產業的來源,當城市有大量精英人士聚集時,會需要更多人來服務,也需要更多和他們相適應的服務,通過人口外移和控制人口的方式推進一體化政策,需要進一步考慮。 【詳細】 |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民生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