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人數首破700萬大關 天之驕子變“焦”子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700萬大關,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文科生、貧困生、女生、大齡高學歷學生就業相對困難。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期望值過高的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中產生自責、自卑的心理,甚至發生了學生在畢業論文和就業雙重壓力下自縊身亡的極端案例。愈演愈烈的“就業焦慮癥”不容小視。 不堪畢業壓力,碩士自縊身亡 4月17日,這一天是中山大學歷史系2012級碩士研究生提交畢業論文的最后期限,該校歷史系碩士生小蔡卻選擇在這一天到來的前一晚結束生命,他留在書桌上的遺書中寫道,“我找不到工作,也無法按時畢業,無顏以對”“我咎由自取”“痛苦??!”等字句,令人觸目驚心。 按照中山大學的規定,碩士研究生如果不能在4月17日這一天前交上畢業論文,便需要申請延期畢業,這就意味著找工作的事情要往后推延。 “畢業季”,天之驕子變“焦”子? “就業是我心靈受到的最大摧殘,越是好學校的學生,找工作的心理落差越大,會傾向于自責,覺得對不起所有人。”一所一線城市理工名校的碩士畢業生坦言,隨著自己的優勢在找工作中捉襟見肘,自卑情結也越來越嚴重,常常感到頹廢、暴躁或抑郁。 甚至還有個別的受訪畢業生告訴記者,面臨未知世界的諸多不如意,失眠常常光顧,有時在挫敗和孤立中確實處于崩潰邊緣,唯恐更多的變故和壓力,成為壓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拿什么緩解畢業生的“焦慮癥”? “從前端預防來說,緩解結構性就業難的現狀,還需要改變高校學科專業趨同的狀況,找到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完美契合點;而到了后面的擇業期間,一些城市可以探索為畢業生提供就業過渡期的免費公寓等人性化的經濟援助。”中央教科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除了技能和物質層面的輔助,最根本的還是畢業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此外,專家表示,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不流通造成就業渠道變窄,拼爹、女性歧視等現象等,都容易讓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扭曲,只有搭建更加開放、平等的就業平臺,讓學生能夠從容、自然地去擇業,才能從根本上醫治好“畢業季”的就業焦慮。 數據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人人網近日聯合推出“2014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業觀調查”,在476名受訪的應屆畢業生中— 就業形勢嚴峻,工作不好找 52.3% 工作或實習經驗不足是求職最大問題 70.2% 就業單位歧視 19.3% 受到父母約束 12.8% 與愛人分居兩地 12.0% |
關鍵詞:畢業生,大學生,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