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高房價漸失購買力支撐 救市恐難改低迷
放松調控恐難扭頹勢 3月以來,杭州、長沙、常州、無錫、鄭州、天津等多地均曝出政府通過座談會形式征求意見,擬調整現有的房地產政策以刺激樓市,涉及限購松綁、購房入戶等。 無錫市宣布,從5月1日起,在無錫市購房達60平方米以上,且在本市有穩定工作的人員,準予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來錫落戶。無錫這一戶籍新政比以前“購房70平方米落戶”的規定減少了10平方米。杭州市發改委也宣布,房企涉及大幅價格調整之前,需向政府部門通報。試圖緩解之前開發商競相降價促銷的窘境。 南寧市則成為首個放松限購的省會城市。從4月25日起,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的北海、防城港、欽州、玉林、崇左五市戶籍居民家庭,可參照南寧市戶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寧市購房。業內人士認為,在嚴格執行了數年限購政策之后,省會級城市首次出現松動,傳遞出地方政府希望重啟房地產市場的信號。 盡管部分城市限購政策有所松動,但房地產貸款則持續緊繃,影響到限購放松的實際效果。目前,各地商業銀行基本取消了首套房利率優惠,部分銀行甚至要求首套房貸款利率上浮10%,且對個人信譽要求更加嚴格。一位股份制銀行房貸部業務人士稱,目前樓市看空情緒漸濃,在總行層面收緊政策之下,地方支行放貸都更加謹慎。 浙江杭州有開發商表示,銀行一方面縮減開發貸規模,項目開發放緩;另一方面在房源銷售環節,個人房貸進一步收緊,新房銷售緩慢,無法按期限回籠資金。如此一來,導致開發商融資承重,循環貸款愈發艱難。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認為,銀行信貸持續收緊,購房者實際購買力下降,市場供需形勢正在發生變化,未來房企不得不選擇舍價換量。 有開發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樓市行情已經隱現拐點,今年并未出現新的調控政策,房價調整跟政策關系不大,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這說明而今高房價已經逐漸失去支撐力量。 業內人士指出,3月份以來全國房地產成交呈現下調趨勢,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下滑,房價環比下調城市數量增加。房價下降的預期在購房人群中有所加深,如果市場無法回暖,這種深度觀望情緒或將持續較長時間。 價格博弈仍將持續 □本報記者張敏 “房源掛了兩個多月,連個看房的人都沒有,這種情況我完全沒有想到。”從今年2月開始,劉先生將位于北京望京區域的一套房源掛出,但直到4月底的兩個多月間,不僅沒有實現成交,中介人員還反映,只有詢價卻無人看房。 無獨有偶,位于北京市西六環的某高端項目負責人王先生,最近也遇到了定價難題。“我們將要在5月開盤的項目屬于三期,雖然拿到預售證不成問題,但如果定價太高,怕不好賣;如果定價下調,又擔心老業主不滿。”王先生說。 上述兩個案例可謂是近一段時間以來北京樓市的縮影。即便在整體供不應求的北京市場,“賣方掌握定價權”的格局也已發生改變。對于其他城市而言,出現降價、滯銷等情況便不難理解。今年以來,杭州、南京等地項目率先出現降價,隨后“降價潮”又蔓延至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而后又出現在長沙、武漢等地。值得關注的是,在區域市場中,最初出現降價的項目,基本都實現了“以價換量”的結果,但此后跟風降價的項目,卻大都銷售不佳。 為什么出現上述情況,市場需求釋放殆盡了嗎?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我國房地產市場經常會出現供需雙方此消彼長的現象,即當市場供應不足、房價出現上漲壓力時,需求往往爭相進場;而當市場供應旺盛,房價上漲乏力甚至出現下降時,需求方則容易出現觀望情緒而暫時離場。相比之下,真正意義上的“供需兩低”和“供需兩旺”甚少出現。 之所以出現這種奇特現象,與國內樓市的發展階段不無關系。自我國推行住房市場化改革的十多年來,房地產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房價“只漲不跌”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即便房價出現下調,“買漲不買跌”的需求方仍然篤信這種波動不會長久,并以暫時的觀望等待低點入市,進入下一輪上漲周期。 如今的北京樓市,恰恰屬于這種“供應增加、需求觀望”的情況。一方面,4月的最后一周,市場出現“單周入市17盤”的供應高峰;另一方面,“五一”小長假的3天,成交量遭遇“同比下降八成”的低點。 但可以想見的是,經過一番市場博弈之后,需求進場只是時間問題。上述兩個案例正是市場博弈的一個側面。就北京樓市而言,利好過度透支、房價背離購買力已成共識,出現價格下調的現象并不令人意外。尤其是在未有大的調控政策出臺的背景下,體現了市場自發調整。 但真正的問題在于,這種調整能持續多久?如果降價更為迅速,市場調整的過程就相對較短,需求也能夠更早入場;如果賣方嚴守價格陣地,那么市場調整期拉長,需求的積壓也就越多。待博弈結束之時,即便市場供應有所增加,恐怕也難以滿足需求的釋放,并帶來更為強烈的房價上漲壓力。 |
關鍵詞:房價,樓市,救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