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緩 探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河北路徑
地下水,對于河北來講,一直是個沉重的話題。 由于多年超采,燕趙大地之下,已經暗藏著6.7萬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超采區,形成了26個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目前,華北平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區”。 從某種意義上講,深層地下水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是我們乃至子孫賴以生存的命脈,地下水超采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調整種植結構、大力利用坑塘、關停各類自備井……我省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進行了有益探索。 少用地下水—— 小麥、玉米變苜蓿、花生等,靠調整種植結構,一年可省出12個西湖 8月19日,秋陽高照,在衡水景縣龍華鎮賈呂村苜蓿種植基地,繁茂的紫花苜蓿到了收獲的季節。在這里,筆者并沒有見到北方常見的秋季農作物玉米。 原來,這里的農民改變了延續千百年的傳統種植模式,不再種植需水量大的小麥、玉米,改為種植紫花苜蓿、飼用玉米等耐旱節水作物,并配備了數十套大型時針式噴灌設施和移動式噴灌設施進行噴灌。 “與小麥相比,每畝苜蓿年均能節水近200立方米。”賈呂村黨支部書記賈連海告訴筆者,一年下來,這些地可節水數十萬立方米。 賈連海表示,小麥是“吃水大戶”,冬小麥在生長周期內需要3至4次的灌溉。農業用水占社會總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麥又占農業用水量的近70%。改變種植結構,就是改變了用水的結構。 這為我省減少地下水的超采提供了新思路。 原先華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兩年三熟,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變更為一年兩熟:一季小麥,一季玉米。而要滿足農業生產,只有大量開采地下水。 一個可以對比的數字是,河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7,河北的水資源總量僅為全國的0.7%,但卻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養育了占全國5%的人口。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郭永晨認為,河北的水資源稟賦已不適合種植耗水量大的作物,應以水定結構,建立與當地自然資源稟賦條件相適應的種植結構。 為此,我省提出,在無地表水替代的深層地下水嚴重超采區,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適當壓減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麥種植面積,改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為種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雜糧等農作物一年一熟制,實現“一季休耕、一季雨養”,改種玉米、棉花等低耗水農作物,鼓勵改種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作物,探索走出一條節水壓采穩糧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之路。 專家同時建議,河北要多調出低含水的產品,多調入富含水的產品,以優化水資源在區域內的二次分布。 為調動農民改變種植結構的積極性,按照方案,我省將支持各試點縣有序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對調整種植結構的耕地將給予一定補助。 “河北將在深層地下水嚴重超采區選擇無地表水替代的部分區域,調整種植模式面積76萬畝,畝均減少用水180立方米,實現地下水壓采1.37億立方米。”省農業廳計財處處長馬利民表示。 而壓采1.37億立方米,就相當于節省下12個西湖的水量。 留住天上水—— 千座農村坑塘,將實現蓄水近2億立方米,相當于平添兩座大型水庫 驅車于東光縣鄉間,不時會有一座座水塘映入眼簾,或方或圓、或大或小,堤坡上喬灌草木相映、楊柳依依,水塘內碧波漣漣、鵝鴨成群。 “原來這里就是一片廢棄的坑洼地,村民們就往坑里亂倒垃圾。”站在村子的坑塘邊,東光縣西王校店村村黨支部書記李觀棟頗有感觸,這個水塘,已經成為調節村莊水資源、美化村莊環境的小水庫。 李觀棟說,2005年,該村對村西南部的一片廢棄坑洼地進行擴挖改造,建成了目前這個水深8米、面積150畝,可盛水50多萬立方米的坑塘,通過水泵揚水,可輻射澆灌耕地面積5000多畝,成為本村及周邊4個村農業灌溉用水的“小水庫”。 東光縣地處九河下梢,境內80%的淺層水為苦咸水,無法滿足人飲及農灌需要,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開采深層地下水維持生產生活,其水資源擁有量更低于全省水平,人均、畝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 東光雖然常年降雨不多,但如果沒有集蓄工程,即使降了“天上水”,也將無處可放。東光把目光投向了數百座沉寂多年的坑塘。 按照“最大限度攔蓄地表水,給雨水和客水找好盛水工具,實現多蓄水、多澆地、生態化”的基本思路,東光啟動實施了“溝渠坑塘清淤會戰”。集中治理河渠水系不暢、水域面積萎縮、水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完善互連互通、互調互補、引排得當的河渠溝塘水網,疏通完善了320多條配套溝渠為輔助的水網格局,構筑起覆蓋全縣的高密度農田灌排水網。 其中,坑塘主要通過雨季收集降水和地表徑流水等渠道集蓄,據介紹,一次性蓄水就能滿足一個季節村民灌溉所需。 近幾年來,東光縣逐步完善“一村一坑塘”建設,全縣447個村現有坑塘790多座,總面積16416.8畝,可蓄積本地自產水1500萬立方米,春秋季跨流域調水時,能存蓄外來客水3100多萬立方米,能覆蓋全縣80%以上的耕地面積。 去年,東光全縣農業灌溉抽取地下水量由以往年份的8000萬立方米,降至3000萬立方米左右。“我們的目標是到2015年,全縣36萬群眾徹底告別喝地下水,到2017年,全縣農業灌溉用水也實現地下水零開采。”東光縣財政局局長張立春說。 按照規劃,我省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四地將借鑒東光經驗,利用起境內的1164座坑塘,這些坑塘將實現蓄水近2億立方米,這相當于我省平添近兩座大(二)型水庫。 |
關鍵詞:地下水,超采,漏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