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李克強兩次提及“南海行為準則”傳遞啥信號
11月1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緬甸內比都出席第17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這是李克強在會上講話。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3日在緬甸內比都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時,發言中兩次提及“南海行為準則”引起了各方關注。專家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指出,以大國領導人的身份和立場對這一準則進行闡述,彰顯出中國推動東盟關系發展的誠意和胸懷。 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中國外交已從提出理念、洽談項目、營造氛圍等舊格局,提升至制定規則、塑造格局、鞏固成果的新高度。 直接坦率主動積極 在第九屆東亞峰會上,李克強在發言中指出,我們同意積極開展磋商,在協商一致基礎上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在隨后召開的第十七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再次闡述了這一點。 中國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唐奇芳連用“三個非常”,表達對李克強總理發言的贊許:“說明了我們一直是非常主動、非常積極、非常坦誠地來解決南海問題。”她認為,由總理在這么重要的場合,多次正式地重申,不帶任何外交辭令,沒有任何語言上的粉飾,直接坦率地表達了中方的態度。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南半島研究室主任褚浩向人民網記者介紹說,“南海行為準則”是對2002年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推進。這一宣言是中國與東盟簽署的第一份有關南海問題的政治文件,對維護中國主權權益,保持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增進中國與東盟互信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以誠相待求同存異 但有所不同的是,“南海行為準則”是具有一定約束力的規則。這也意味著,面對摩擦或爭端,各方不能再像家長里短吵架一般,“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是應該依據協商一致的準則行事。 有評論說,有了規則,國與國之間就有了協商的基礎,有了規避沖突的可能。誠如李克強在發言中所說,鄰國是不能選擇的,彼此長相往來,低頭不見抬頭見,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中國古訓說“里仁為美”,只要我們始終秉持以誠相待、求同存異之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爬不過去的坡。 只有坦誠才能增進互信,而只有互信才能進一步合作。在不少學者看來,李克強這段話中所體現的開誠布公,對將會加快“南海行為準則”的制定進程。 事實上,褚浩就注意到,李克強在東亞峰會的發言中提到了“這方面已經取得早期收獲”。他認為,達成“南海行為準則”的核心在于各方協商一致,這要求大家“坐下來”、“好好談”,充分發揮雙軌互動的積極作用,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唐奇芳相信,在李克強此次發言后,“南海行為準則”將會有實質性進展。她舉例說,之前的談判將會機制化,并得到推進。她認為各方從梳理共識開始,逐步擴大共識、縮小分歧。 誰不向前看,誰就會遇到許多困難 “誰不向前看,誰就會遇到許多困難。”在東亞峰會上,李克強還引用了這句來自緬甸的諺語。他在結束語中強調,東亞的興衰榮辱不僅涉及地區各國人民福祉,而且關乎整個亞太地區的前途與命運。無論是本地區國家還是相關域外國家,都是同一條大船上的乘客,利益攸關,休戚與共。 而在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又強調,中國愿與東盟國家繼續推進全面有效落實《宣言》和商談“準則”,有效促進彼此溝通與互信,擴大共識與合作,努力讓南海成為造福地區各國人民的“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對此,褚浩說,李克強總理的精彩演講不僅體現出大國開放的胸懷,還再次表明了中國與東盟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的立場。 而李克強兩次提出“南海行為準則”,傳遞出這樣一種信號:中國外交已然不再囿于簡單地解決一時爭端和摩擦,而是通過制定規則,尋求堅實的制度安排。 |
關鍵詞:李克強,南海行為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