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農民的公務員生活:基層工作瑣碎會“暈崗”
為了向省里來的領導匯報工作,馬竹林提前準備了6頁發言稿。陜西咸陽市秦都區釣臺街道辦事處的這位工作人員,為此花了好幾天時間,會議開始前還在會場里偷偷念了幾遍。“一定要講普通話。”他叮囑自己。可作為12月10日會上的第一個發言者,他一開口還是濃重的陜西腔,“念了一半才發現不對”。 “可能還是有點兒不適應。”他面露難色地說。與自己的許多同事不同,成為公務員之前,30多歲的馬竹林是個農民。除了在陜西師范大學在職進修的法律事務專科學歷外,他的最高學歷為“中專肄業”。 轉變的契機出現在2013年。陜西省當年開始從優秀工人、農民中考試錄用公務員。目前已有733位工人、農民和馬竹林一樣,成為公務員。 “在我的人生中,從來就沒有想到有一天能成為國家公務員。”盯著匯報材料,馬竹林認真地念道。 “你知道范進中舉么,雖然沒有那么夸張,但也差不多了” “意外”往往是這些工人、農民出身的公務員首先想到的詞語。 和馬竹林一起被錄取的秦濤記得,宣布錄取那天,村主任在村里的大喇叭中吆喝村民都去秦濤家里祝賀,“村里的鑼鼓隊也來了”。那時,秦濤是村里唯一一名公務員。 “村里人都說想不到,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也能當上公務員。”他嘿嘿地笑著回憶道。 對不少被錄取的工人、農民來說,進入公務員系統是他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大學畢業后隨丈夫一起到咸陽市武功縣的李艷,參加了很多的公務員考試,“就連社區的也考過”。 2008年大學畢業時,秦濤也曾報考過公務員,但連筆試都沒過。這帶給他的直接后果是,在學校談的女朋友回到家就掰了。“人家父母說了,咱閨女一定得嫁個工作穩定的”。 “村里的人,對吃上一碗公家飯還是看得很高的。”秦濤回憶說。剛回到農村時,在大學一直成績不錯的秦濤 “思想波動特別大,不知道干啥”。他曾想當兵,因母親身體不好而作罷。后來,他在當地新成立的養牛農業合作社里當拌草料的工人。村里人對其他同齡人出路的議論,讓他壓力很大。 2013年,秦濤到陜西省政府為合作社申報標準化生產線時,在辦公樓下的大屏幕上看到陜西在工人、農民中招錄公務員的消息。此時,他已是合作社副廠長。 “陜西省這項招錄公務員的新途徑,”陜西省考試錄用公務員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來自黨的十八大對優化領導班子配備和干部隊伍結構的要求,更有現實的考慮。” 數據顯示,陜西省的部分偏遠鄉鎮公務員嚴重短缺。2012~2014年共產生空缺職位計劃數487名,其中,陜西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產生的空缺職位計劃數177名,約占空缺計劃數的36%。并且,近3年來鄉鎮機關公務員流動頻率是縣級機關公務員流動頻率的3倍左右。 “從優秀工人、農民中招錄公務員,從長遠看可以緩解鄉鎮公務員‘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陜西省公務員局副局長徐友好說。 但要成為工人、農民中的“優秀”,并不容易。除了要求在一線工作5年,獲得鎮以上優秀表彰,還要像其他公務員一樣經過筆試面試的考核。并且在錄取前的考察階段,需要通過人社局、組織部和紀委等部門組織的至少20名相關人員的座談。對于農民報考者,甚至平時的鄰里關系、為人處世、是否孝敬父母等也成為考核內容。 不過,一些考生走進考場后,發現考題并沒有想象得那么難。 “比如說最后一個論述題就是關于農村青年人口外流的。” 幾年前從西安財經學院畢業的曾涵飛說,“這種事情我太熟悉了,前幾天在村里幫人蓋房子時,還發現抬樓板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漢。” 他畢業后在市里開過網吧,賠本后不得已才回鄉務農。從2013年3月中下旬報名直到4月考試,曾涵飛忙著下地干活兒,并沒有多少時間復習,結果發現考試內容挺接地氣。 陜西省考試錄用公務員工作辦公室解釋,與從大學生中招錄公務員不同,針對工人、農民的招聘,根據群體的不同分別命制筆試和面試試題,“主要測試公共基礎知識和農業發展、農村政策、企業管理、社區建設等基層工作相關知識和能力”。 經過這樣一番招錄和培訓后,新一批工人、農民在2014年11月底走進政府部門工作。談及得知錄取結果時的感受,曾涵飛用了一位同事曾形容的話——“你知道范進中舉么,雖然沒有那么夸張,但也差不多了”。 |
關鍵詞:公務員,農民,酒駕,中央一號文件,基層工作,公務員工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