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莫讓“微信”成為“危信”
——“萬能”朋友圈中那些有關求助的真真假假事兒 新華網杭州1月11日新媒體專電 微信已成為人們傳遞信息、交往的重要平臺,朋友圈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大家空閑之余,都愛掏出手機在朋友圈瀏覽一番。不少人也常利用朋友圈進行求助,“急轉”“尋人”“幫忙擴散”……這樣開頭的求助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并不少見,可這其中也包含不少虛假信息,讓熱心善良的用戶受了騙。 微信求助,你被“謠”中過嗎? 彩票被搖中是喜事,在微信朋友圈中被“謠”中卻并非是件好事。 生活在浙江省麗水市的小王就有過被“謠”中的經歷。小王告訴記者:“那天看到微信里很多朋友都分享了‘懷孕失聯女孩’的消息,當時我也沒考慮真假就立馬轉發了,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也為尋找這位失聯女孩盡點力。” 像小王這樣熱心善良的微信用戶并不在少數,指尖一動,還能幫幫別人,何樂而不為呢? 這件事發生在2014年的年末,一條“懷孕三月女友麗水失聯”的消息在麗水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不斷轉發,當地媒體也加入尋人隊伍,大家都為這位“失聯女孩”的下落揪心。麗水警方對此高度重視,連日來大量警力投入該案,最終女孩找到了,可故事的結尾,卻出乎意料。 麗水警方證實,這位“被失聯”的女孩并沒有如消息里所稱的已懷孕,認定尋“女友”心切的報案人李某涉嫌報假案,鑒于其行為已構成擾亂社會秩序,并在社會上造成了較為惡劣的影響,被行政拘留10天。 既能“隨手解救”亦能“隨手添亂” 半年前,浙江省溫嶺市同樣出現過這類虛假微信求助案件。2014年8月,關于“華聯超市門口女孩被拐”的圖片在溫嶺民眾的微信朋友圈傳開。 蹊蹺的是,該消息在各地出現了不同的版本,先是在河北,再是內蒙古、山東、重慶、江蘇。網友傳播的版本中都采用相同的文字,只是改了事發地點。一時間,孩子到底是在哪個城市的華聯超市門口被拐讓人琢磨不透。 這條消息引起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的注意,他起初業信以為真,在微博轉發了該消息。幾天后,經公安部打拐辦調查證實,事發地位于河北香河縣,女孩來自山東人,是和爺爺一同乞討。 一條熱心的微信求助演變成了耗費警力資源、混亂公眾視聽的風波,也隨之讓真正需要求助的信息淹沒在茫茫的消息海中,難辨真偽。 莫讓“微信”成為“危信” “危”,古語里有“危言”之意,即夸大、使人吃驚的話。常言道,“危言聳聽”,用此來形容虛假求助信息也不為過。 此類虛假求助信息能夠流通確實有它的隱蔽性。一是越是詳細、越讓人們輕信,這類消息往往有時間、有地點,尋找小孩的求助信息甚至還有家長電話;二是煽情,消息里總摻雜著“你不轉發良心就過不去”的心理暗示,例如“我們都會有孩子的,求轉發”,這時候再鐵石心腸的人,估計都會幫上一把。 “微信是一種比較私密的主打熟人圈的社交媒介,無論是好友的加入還是公眾賬號的關注,都是基于一種信任,因此謠言很容易在圈內傳播,并通過各個節點無限擴散。”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傳播研究所所長邵培仁說,“微信成為謠言傳播的土壤,許多好心用戶在無形中參與到制謠者的主觀動機中,成為擴散謠言的推手。” 針對虛假微信求助這一現象,專家表示,目前完全杜絕謠言還不現實,想減少謠言,除了法律、制度的跟進,最重要的是身處自媒體時代的每一個人能夠做到自律自覺,提高對“謠言”的“抵抗力”,還朋友圈一片“清凈”。 |
關鍵詞:危信,朋友圈,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