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河北 精彩故事】滿城盡是草莓紅
12月17日,游客正在滿城的日光溫室里采摘草莓。韓瀚 趙大鵬攝 滿城縣桂峰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桂峰這幾天有點著急:再有十幾天首茬草莓就大量成熟,天津、保定等地的一大批自駕游客屆時要來采摘,可園區里的主干道還沒有硬化完。于家莊鄉龐村等村的100多個入社農戶,見了李桂峰就催問這事。 在滿城這個全國最大的草莓主產區,有10個大的草莓示范園區。投資260多萬元的桂峰草莓專業園區,去年才開始建設,屬于“小弟”。李桂峰明白,頭幾腳必須得踢漂亮,“不能虧了追隨我的鄉親們。” 不同的生長階段,草莓會呈現出青、白、紅三種顏色,顏色變換間,從青澀到成熟。某種程度上,這與滿城草莓產業幾十年的發展軌跡異曲同工。上世紀50年代,滿城在全國先行一步,開始零散種植;上世紀80年代以后形成規模,并在破解品種、技術、市場等難題中探索前行;如今,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9萬畝左右,草莓種植當仁不讓地成為滿城種植業中農民自主投入最大、吸納勞動力最多、經濟效益最高、增長速度最快的優勢產業,“中國草莓之鄉”的地位很穩固。 對于滿城而言,草莓是張靚麗的名片。對于李桂峰等農民來說,草莓則關乎生計。幾十年來草莓帶給他們的更多是甘甜,當然也有苦澀。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李桂峰隨大流開始種草莓,采摘后用自行車馱到十幾公里外保定市區的農貿市場,就能換回鈔票。“投入不大,收入不低。”不成想,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小草莓開始“鬧脾氣”:重茬問題沒法解決,品質下降;扎堆上市帶來“賣難”,由于不耐儲存,當天賣不了只得倒掉。“當年滿城縣罐頭廠收購草莓做罐頭,許多人都是連夜排隊,排在隊尾的交貨時發現,草莓已經開始爛了,有人心疼得直掉眼淚。”李桂峰說。 農民心焦,滿城縣農技推廣中心當時也背負沉重壓力。推廣中心現任主任張志敏當時還是普通的農技推廣員,李桂峰等農民的難處她感同身受。“我們上北京、跑南方,幫助農民尋找解決重茬問題的好辦法。剛開始是換土,費勁不小效果一般。后來,終于探索成功了土壤消毒法,這才徹底解決了這個老大難問題。” 重茬問題的解決,被李桂峰認為是這些年滿城草莓產業發展跨過的最大一道坎兒。此后,從露地種植到設施種植,從小拱棚到日光溫室,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從只有不耐運輸的“雞冠”、“雞心”兩個品種,到涵蓋歐美、日韓兩大系列,“全明星”、“達賽”、“豐香”、“幸香”、“紅顏”、“綠波”等20多個新品種分時段種植,上市時間由原來的只有20多天延長到240多天,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品種的不斷豐富,使得李桂峰眼里的草莓又開始“鮮亮可人”,一般年景一個大棚年純收入有四五萬元。 2013年,頭腦靈活的李桂峰又有了新想法,他想換個“種法兒”——成立合作社,帶領農民抱團闖市場。2013年4月,桂峰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他所在的龐村80%以上的農戶加入。“成立合作社的好處,一是便于推行標準化生產,一是便于做大品牌拓展市場。” 標準化生產規程不是難事,因為縣農技推廣中心有現成的,綠色草莓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綠色草莓技術示范推廣體系、綠色草莓技術檢測監督體系等一應俱全,涵蓋育苗、建棚、管理、采摘、包裝等全過程。李桂峰把標準化生產規程塑封起來,一戶一份。“雖然都是‘老把式’,但也不能各行其是,都得按合作社的規定來。” 拓展市場是李桂峰面臨的新課題。合作社剛成立,名頭不夠響亮,他自己先掏2000多元錢建立了合作社網站。“這網絡營銷挺神奇,很快就有天津等地的人和我們取得了聯系。”現在讓李桂峰撓頭的是商標注冊,“名字起了一大串兒,可大家意見不統一,近期就得定下來,抓緊注冊。” 在李桂峰看來,合作社可以做的“文章”還有很多。“縣里現在有速凍草莓、草莓罐頭、低糖草莓醬、草莓乳等生產企業18家,將來合作社要爭取成為這些企業的原料基地;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完善后,發展草莓觀光采摘游,既能促進銷售又能實現增值。” 有數據顯示,滿城縣草莓產業年銷售收入4億多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1235元。12月16日,滿城縣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提出要通過實施科技作引導、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推動草莓產業再上臺階。李桂峰與草莓的故事,還將精彩繼續。 |
關鍵詞:行進河北,精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