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高淑珍。攝影:付承堃
【人物名片】
高淑珍,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唐山人,因收教殘疾兒童、創辦“愛心小院”而被評為“201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付承堃):兩會期間,國際在線記者于大會堂和遠望樓先后兩次對高淑珍進行了專訪。12日,審議“兩高”報告。開始前的二十多分鐘,記者和高淑珍在大會堂二樓的一個角落進行了簡短交流。
她穿著一件暗紅色的繡花棉襖,顯得干凈利落。頭發還很黑亮,只是臉上印刻了太多的滄桑。她半倚著墻,一只手拎著藍色的塑料文件袋。滿口濃郁的唐山話,很容易讓人想到趙麗蓉。
2013年,高淑珍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劉云山在高淑珍發言后說,“你的事跡感動了中國,也感動了我,我們都尊敬你、感謝你!” 高淑珍總是說自己沒有文化,不會表達。但她有太多的故事,酸甜苦辣。她自己也說,“我知道做什么工作都不會一帆風順,但我的曲折實在忒明顯了。”
高淑珍的故事,要先從她的孩子說起。
“愛心小院”緣于對兒子的一句承諾
她有兩個孩子,大的閨女,小的兒子。兒子5歲時害了類風濕,自此雙腿殘疾不能走路。這讓高淑珍原本幸福的家庭變得不幸。
因為治病,兒子過了上學的年齡,但因為生活不能自理,竟沒有一所學校愿意接收。她也嘗試過送兒子上聾啞學校、智障學校,“都不中”。
“媽媽,你看我腿不好,要是不學點東西,更不中了。”兒子向媽媽哀求。
孩子對知識的渴求讓高淑珍心里五味雜陳,她只好哄孩子:“以后媽在咱家給你辦個學校。” 雖然是無心之語,但她卻有意地在附近村子尋找殘疾的孩子。1998年,高淑珍家里辦起了“炕頭課堂”。孩子越來越多,來回接送成了問題,高淑珍索性讓孩子們都住在她家里,“愛心小院”就這樣叫開了。
最對不起的是女兒
高淑珍始終覺得虧欠女兒太多。
給兒子看病搞得家徒四壁,連給女兒買鉛筆的錢都沒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女兒安慰母親說,媽媽,等放學沒人了,我撿地上的鉛筆頭,插上高粱桿兒就能用。
女兒上到初中,看到別的同學都買零食吃,自己就沒事兒跑到廁所蹲著裝解手,看不見就不饞了。可是迫于無奈,高淑珍早早地把女兒從課堂上拽了下來,讓她教這些殘疾的孩子讀書寫字。女兒慢慢長大,高淑珍又對她找對象“約法三章”:1、得到咱家來過,你走了孩子們怎么辦;2、不能嫌棄這幫殘疾孩子;3、得有愛心。女兒一聽就哭了。高淑珍對女兒更“狠”的一次是,女兒剖腹產時,為了省錢,沒給用止痛泵,還提前拆線出院。
家人不解村民冷眼相對
高淑珍的“瘋狂”讓家人與親屬十分不解,在他們看來,高淑珍這是自討苦吃。高淑珍說,她這么做也是為了小兒子。她認為,孩子們在一起可以較勁兒學習、練走路。她說,雖然孩子殘疾,但也要有自己的未來。除了家人反對,她更要遭受村里人的冷眼。她說,殘疾人受歧視,尤其是在農村。開始辦小院的時候,有的村民說,你一分錢不收,養那么多孩子,圖個啥。
每每向記者訴說這些,高淑珍都會潸然淚下,幾度哽咽。不過好在,老伴兒最終挺了她一把,姐妹們也開始支持她,讓她欣慰不少。高淑珍說,現在村里婦女們會主動幫她給孩子們做被褥、洗衣服。她說,村里對她態度轉變太大了。
當“媽”的給孩子們盤算未來
小院里的孩子,無一例外都殘疾。“這些孩子就是腿腳啥的不好,智商都好。”高淑珍說她只收留殘疾兒童,智力有問題的她不收。她認為,只要不傻,都能學會一技之長,將來自力更生。漸漸地,孩子們與高淑珍之間產生了難以割舍的“親情”,孩子們都管她叫“媽”。
今年婦女節的那天,一個電話撥通了高淑珍的手機,電話那頭一個“女兒”向她送上節日祝福。高淑珍說,她最關心的是這幫孩子們的康復和學習問題。
對于孩子們的未來,高淑珍盤算過,她想讓孩子們學些手工技能,比如裁剪、縫紉。她說,孩子們必須學會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才行,不能總靠別人。
拼命掙錢養這幫孩子
十多年間,高淑珍靠著承包的20畝水田,基本滿足了幾十口人的吃飯問題。為了多掙錢,高淑珍還騎自行車販賣些洗衣粉、肥皂、襪子。她挨家挨戶敲門問,還怕被狗咬,遇到有錢的人家不買你便宜貨,就往外轟人。東西不好賣,還遭人數落,高淑珍有次坐在柴火垛旁就大哭起來。
“我的精力都放在做買賣上了,別的啥都不考慮,下雨刮風也出去,心想非得掙錢才能改變一切,要不拿啥供這幫孩子”高淑珍說。
她的兒子現在二十多歲了,上網查哪有醫院能治好自己的病。兒子對高淑珍講,沒有醫院能治他的病,自己可能活不長了。兒子對生命的絕望讓高淑珍悲痛不已,她開導兒子說,好多得了癌癥的,只要心態好,不也活得好好的嘛。高淑珍想起這些,不禁感嘆:自己活著就像在半山飄悠飄悠的,總是不沉底。
做代表這三年知道中央咋回事兒了
高淑珍是個地道的農村婦女,沒上過學,不識字。
連續三年參加了全國兩會,她說像她這歲數的女代表都會寫字。第一年兩會,有記者向她要簽名,她寫不出來。回去后就跟孩子們學b、p、m、f。在她的房間桌子上,有幾張便簽紙,上面歪歪斜斜地寫著幾個人的電話:二姑父xxxxx,劉雙xxxxx。
這幾年,高淑珍承認自己發生了太大的變化。“原先知道有中央,就不知道中央咋回事兒,就知道干活兒做飯吃,別的不想。現在聽領導們講話、傳達文件精神政策,覺得自己比過去明白太多事兒了,腦袋開竅了。還知道這個法那個法,這政策那政策的”高淑珍臉上露出難得一見的自豪。
提建議希望殘疾人不再受歧視
當被問及帶來什么建議時,高淑珍說她心里裝著,但表達不出來,“我最想說的還是殘疾人事業,我總惦著這個弱勢群體。”
盡管不能把建議清晰地表述出來,但經過記者的確認,她所希望的是:有專門的學校接收殘疾兒童,有更好的醫療條件幫助孩子們康復,還有能夠有效解決殘疾人就業的窗口,社會不再歧視殘疾人群體。
相信黨、靠政府
“現在日子好過了,各級領導們來視察給撂下慰問金和吃的東西,社會上也有好心人過來。”高淑珍說,“世上還是好人多啊。” 高淑珍的先進事跡被報道后,上至中央,下至村委會,都開始重視了起來。
以前的高淑珍,就想只靠自己的力量,能做多少是多少,不向國家伸手,不跟政府要錢。而現在,高淑珍想法有了很大轉變,她說,有政府在心里就有了靠山,知道有事兒找政府,覺得有政府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采訪最后,記者讓高淑珍代表給簽個字,她用鉛筆在便簽紙上寫下了“中國夢”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