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全國勞動模范,他保持本色,堅持勞動,熱愛勞動;作為一名技術工人,他始終把創新放在心上,不斷推動技術更新換代,讓企業在同業中遙遙領先。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創新型勞動者的人生。
又見王欽峰,他依然身著藍色工裝服,在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忙碌。這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工,是這家上市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被眾多碩士、博士尊稱為“王工程師”,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作為一名全國勞動模范,他保持本色,堅持勞動,熱愛勞動;作為一名技術工人,他始終把創新放在心上,不斷推動技術更新換代,讓企業在同業中遙遙領先。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創新型勞動者的人生。
深信知識改變命運
王欽峰生長在山東高密農村,1992年初中畢業后,16歲的他到原呼家莊鎮配件廠(豪邁公司前身)打工。和其他學徒工一樣,他當初也是把這當作一份糊口的工作。
“看到師傅們把一張張猶如天書的圖紙變成一個個漂亮的零部件,自己卻半天都搞不明白。”這讓王欽峰深感自己的文化底子薄,“又看到昔日的同窗好友一個個考上大學,低人一等的感覺尤其強烈。”
王欽峰暗下決心:首先要看懂圖紙,再慢慢超越那些大學生同學。他利用業余時間,像螞蟻啃骨頭那樣,學習高中文化課程,又鉆研《機械制圖》《車工工藝學》等100多本專業書籍,還拿出一個多月的工資買來錄音機,遇到專家講課和師傅現場指導時,就錄下來,再對照著書本一遍遍消化。“有一段時間同事都說我是機床師傅‘甩不掉的小尾巴’。”王欽峰笑著說。
為了強化習得的知識,他還買了一大本機械習題集,下班一到家就鉆進自己的房間。一年后,厚厚的一本習題集做完了。“一個初中生竟然完成了一本大學機械專業習題集。”公司董事長張恭運說,這樣的員工應該信任,更應該鼓勵。
機會來了。1997年,公司跟青島客戶簽了一份生產輪胎模具專用電火花機床合同,而客戶只給了一份機床平面示意圖,而當時公司沒有機械設計人才。張恭運想到了王欽峰。經過七天七夜的“連續作戰”,王欽峰終于完成200張設計圖紙的初稿,這相當于一個熟練工程師一個月的工作量。
知識的積累為他打開了一扇機遇之門,“我一直深信知識能改變命運。”王欽峰說。
用創新武裝自己
完成機床圖紙設計后,王欽峰全身心投入到機床的制造和測試中,1997年12月,第一臺輪胎模具專用電火花機床終于研發成功。
但上市之初,機床三天兩頭“燒結”,客戶不斷打電話要求維修,最后忍無可忍要求退貨。“那時,壓力非常大。”不過,公司領導層寬容他的失敗,又鼓勵他創新,給了他勇氣。
王欽峰又開始不停地跑書店、查閱資料,蹲在車間搞研究、試驗參數。為排除故障,他經常在客戶車間里工作到夜里兩三點,打消了客戶退貨的想法。1999年,經過一次次的實踐摸索,電火花機床的所有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成為公司的主打產品。
現在,王欽峰依然保存著當時公司獎勵他的一臺電腦,“這是我創新曲折路的歷史見證,我要用創新不斷武裝自己。”
作為電火花小組組長,他依然站在公司創新的一線,“我算是領教了‘王工’對創新的執著。”小組成員魏曉說,早上經常能看到車間里一個個試驗過的零部件,這是頭一天下班大家走了之后“王工”做的。他帶領團隊研制的新型節能電源已經在公司的機床上推廣使用,每臺可節電50%,每年為公司節約電費1200多萬元。
做好傳幫帶
從初中畢業進工廠當學徒至今,20多年來,王欽峰干過17個技術崗位,現在已是公司的核心科研人員,多次獲得公司給予的認股權,如今他已成為公司927位股東中的十大股東之一。
“在豪邁,大家都在講創新。”王欽峰覺得公司的創新氛圍很好,“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樣學歷不高的‘草根’創新群體,我要和他們一起,做好技術的傳幫帶。”
王欽峰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公司開設科技講堂,成立科技攻關小組,為廣大技術人員“傳經送寶”。在他的帶動下,公司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迅速。模具加工二車間青工郭濤,改進了精車活字塊時的對刀方式,大大縮短了對刀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模具加工一車間青工金延輝,自行設計制作了一個平行脹緊劃線工裝,可用于各種上蓋的氣槽劃線,提高劃線效率數倍……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小王”到“王師傅”,再變成“王工程師”。在豪邁公司這20多年來,他一直走在創新的路上,還將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