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愛——澳門青年義工的“青春姿勢”
新華網 >>正文 2015年05月04日 14:42:40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澳門5月4日電(記者劉暢 楊懿)“五一”黃金周最后一天的澳門大三巴牌坊前,熱浪滾滾、人流如潮。幾名身著綠色馬甲的中學生,大方地走到行色匆匆的旅人面前。“歡迎來到澳門!可以和我們做個游戲嗎?” 看到孩子們熱汗淋淋的笑臉,很多游客都接受了邀請——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寫下一句祝福的話,放到一個小小的漂流瓶中,然后接受上一位游戲者的“祝福漂流瓶”。 此時,“隱身”在一旁的輔導員王樹誠會悄悄舉起相機,為弟弟妹妹們拍下“工作照”。 20歲的王樹誠,是澳門理工學院社會工作學系二年級的學生,而他另一個身份是澳門街坊總會柏蕙活動中心的輔導員。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培訓中學生義工的社交能力。 “與人為善,在陌生人面前熱情主動、不慌張,這是成為義工的第一步。”王樹誠說。 在澳門,每逢周末或節假日,都是青年義工的“工作日”。他們或在街心公園、城市廣場張掛展板,宣講科學理念;或身體力行深入社區,為弱勢群體解決生活問題;或隱藏幕后,為一場公益活動默默服務;或手持擴音器,在世界遺產景點前驕傲地向游客講述城市的歷史……他們以自己青春質樸的志愿者姿態,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 盡管澳門是一個只有60萬人口的小城,但“義工”卻是這座城市中不可忽視的群體。目前澳門的社會服務絕大部分由義工性質的社會組織承擔。“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守望相助,全民義工”是這座小城人人篤信的價值理念。而“成為義工”往往是年輕人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第一步。 “我高一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做義工的朋友。有一天他對我說過,一起去做義工吧!我說什么是義工?然后我就去了。”王樹誠說。 這一年,16歲的王樹誠所做的第一份義工工作,是為一場公益演出做舞臺布景。“那次經歷讓我發現,除了在家寫作業、打游戲之外,還有那么有趣的事。”他說。隨后不久,王樹誠成為澳門街坊總會的注冊義工。 作為澳門最大的社會服務組織,街坊總會每年為本地提供的服務超過一百萬人次。而在其近2600名義工中,13至29歲的青年義工約占半數。 “其實,參加一次義工活動并不難,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樹立一種服務社會的意識,去發現需要幫助的人以及幫助人的最好方式。”街坊總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陳偉良說。 不滿30歲的陳偉良,是專職、資深的“義工輔導員”。而他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為澳門一年一度的“青年參與社會服務獎勵計劃”進行輔導。 “這個計劃是讓青少年義工自己去尋找社會服務的主題,自己寫計劃書、自己實施,而我們只是提供輔助和引導。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每年根據這些計劃的社會效應對它們進行評獎。”陳偉良說。 他介紹,有澳門學籍的13歲以上青少年皆可申請該計劃,而申請者中,以16至17歲的高中生為多。獎勵計劃于每年暑假舉行,近5年來每年約有20多個團隊逾兩百名青少年參與活動。 王樹誠在成為注冊義工的第二年,便在“青年參與社會服務獎勵計劃”中獲得了獎項,獲獎項目是與智障人士一起工作的“甜點工作坊”。 “開始我也很害怕和智障人士接觸,可是在我和同伴手把手地去教他們制作甜點的時候,他們認真的樣子好可愛!”王樹誠說,通過活動,他對智障人士有了新的了解:“在我眼中,他們就像是小孩子,生活在很純凈的世界里,開心、不開心都是直接的。” 今年26歲的施妮娜也是從學生時代起就積極參加義工活動。5年前大學畢業后,她進入澳門最大的青年社工團體中華新青年協會,成為一名專職社會工作者。如今她的工作是幫助澳門青年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我們需要找一條路,去實現自身更大的潛力和價值,也為澳門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她說。 事實上,回歸后,特區政府對青少年參與社會服務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2006年公布的《澳門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中,“社會服務”在各階段教育指標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比如,綱要法明確,小學階段需“培養其與他人和環境和諧共處的態度及服務社會的精神”;初中階段要“關心他人及澳門和國家的發展,熱心參與社會”;而高中階段則要“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 王樹誠說,他很感謝爸媽,在他成長的階段沒有強迫他去學才藝、沒有逼他去補習班,而讓他有充裕的時間去做“看上去毫無回報”的義工工作。 而正在讀社會工作學專業的他,目前對未來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留在學校里做輔導員,把自己的義工經驗分享給他們,幫他們去找到對的方法、去做有益于社會的事。 “你覺得義工是在幫別人嗎?其實是在幫助自己去實現真正的成長。”他說。 |
關鍵詞:義工,澳門理工學院,澳門青年,大愛,社會服務,小城,青春,姿勢,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