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守護三個“生態”——記江蘇省常熟市委書記惠建林
原標題:全力守護三個“生態”——記江蘇省常熟市委書記惠建林 新華網南京6月25日電(記者王駿勇)忙碌、低調、斯文;話不多,一打開話匣子就是發展、改革;清瘦的身影,提個公文包……這是記者第一印象中的江蘇常熟市委書記惠建林。 在會議室,惠建林向記者介紹自己主政常熟3年多的感受:“一個地區的發展,要有改革創新的‘發展生態’、清正規范的‘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環境生態’。一定要千方百計構建好、守護好這三個‘生態’。” 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 “江南福地、常來常熟。”常熟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沿岸新興的港口工商城市,全國縣域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去年,常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9.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7.4億元,連續3年保持較大幅度增長。常熟擁有紡織服裝、機械加工等特色產業,民營經濟發達,占比達55%。 即便是這樣的底子,也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經過深入調研,惠建林了解到當地經濟發展存在的普遍問題:發展戰略不清晰,跟風盛行,產品雜亂;低成本競爭,缺少創新;家族式企業所有制單一,沒有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甚至連會計制度都不健全…… “改革創新是唯一出路!”在惠建林主導下,常熟及時提出放大“專精特”新優勢,推進“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引導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走小而精、小而專、小而強的特色成長之路。 目前,常熟擁有專精特新產品近100個,培育了一批有市場競爭力和行業駕馭力的“單打冠軍”。去年18家“小巨人”企業開票銷售超過140億元,入庫稅收14億元,占全市工業入庫稅收9.3%。 同樣力度的改革創新也在其他許多領域進行。為了破除城市發展規劃各搞一套的弊端,惠建林要求“多規合一”“全市一張圖”,綜合產業、土地、城建等多種規劃于一體。為了防止部門執法“看得見管不著”、職能交叉的弊病,惠建林提出整合全市執法力量,在鄉鎮設綜合執法局,統籌協調;通過創新“類銀團”模式、建立金融糾紛調解機制等,先后成功處置天銘、興達利等10多起較大型企業的債務危機。 規范環境,引領社會發展 惠建林認為,風清氣正、守規范講規矩的“政治生態”,可為發展保駕護航。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他提出:“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在全國上下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時,惠建林坦陳:“沒有豪言壯語,只想踏踏實實做點事情。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領導,而是常熟的一分子,為地方的發展盡我的努力。”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記者了解,惠建林很少有休息時間,難得回外地看望愛人和久病的老母親;經常一個人坐公交車到一些大市場去轉悠,看商戶的經營情況,聽他們發牢騷;愛下村跑戶拉家常…… 作為有著150萬常住人口的發達地區的主政者,惠建林對自己要求很嚴,每年下基層蹲點超過兩個月,堅持在食堂就餐。 “作為班長,我要營造干事的氛圍,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心胸要寬廣,別人工作中有點什么牢騷不滿的,我不會計較,只要把工作做好。但是有不對的,就要嚴肅批評處理。”惠建林說。 一次,聽過常熟高新區負責人在黨建工作上的述職,惠建林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抓基層黨建工作自覺性不夠,對如何加強基層黨建缺乏深層思考,缺少辦法”。在惠建林主導下,為保證教育公平,常熟推行九年義務教育“零擇校”,當地教育局副局長的孩子因為考試差幾分,也只能就讀農村中學。 “老百姓都在看著,如果我們不能從自身做起,從嚴管理,自己都不講規矩,怎么帶領干部群眾搞發展?”惠建林說。 生態優先,守護綠水青山 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對發達地區的主政者更是極大考驗。在惠建林看來,發展經濟是政績的重要體現,而保持山清水秀的“環境生態”,更是職責所在。 近年來,惠建林帶領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把生態優先的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劃定4類7個生態紅線區域,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5.06%。重點推進虞山尚湖、沙家浜等120平方公里核心生態圈建設,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全市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5.7%。 僅2014年,全市實施節能減排重點項目40個,果斷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10家。推進燃煤鍋爐整治,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等措施,使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5.3%,全市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近年來,常熟獲得一系列國家級衛生、旅游、生態環保、人居環境方面的榮譽稱號。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守住生態紅線,保住環境底線,我們才有發展的生命線。”惠建林說。 |
關鍵詞:惠建林,生態,PM,生態優先,生態文明,生態環保,教育公平,生態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