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網民”敢向網絡暴力“說不”
原標題:“中國好網民”敢向網絡暴力“說不” 怎么成為一名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絡素養、有守法的行為習慣、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等“四有”的“中國好網民”?或者說,什么樣的網民才是“中國好網民”? 這樣的問題,讓我想到了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的故事。南京的一名15歲男孩,去埃及旅游手欠,在文物上刻畫“到此一游”,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剛被媒體曝光第二天,孩子父母便主動通過媒體公開道歉,希望大家給孩子一個改正機會,然而仍然成為網民口誅筆伐對象,孩子及家庭成員遭遇“人肉搜索”,許多個人信息被公之于眾。 之所以要在“中國好網民”語境當中,再次回顧這個“到此一游”輿論事件,是因為它很是值得輿論或網絡民眾冷靜反思:對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文物上刻畫“到此一游”的不文明行為,固然應該批評教育;但是類似“人肉搜索”這般網絡暴力,咋能聽任縱容處處“到此一游”傷及無辜? 南京孩子跑去埃及留下“到此一游”,讓人再次深刻體會到網絡世界當中,任何事情都可能映射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互聯網之所以可以被稱為力量無窮,就是因為其最大作用在于可以讓最廣泛的民眾參與。特別是關于某些言行的質疑、批判或監督,巨大的網絡力量一方面體現“群眾智慧無窮”,另一方面卻為諸如“人肉搜索”的網絡暴力,創造出了一切可能。 據報道,在被“人肉”出來、并在不少網絡媒體上被點名批評之后,在埃及文物上刻畫“到此一游”的南京這名孩子,因巨大的心理壓力而整夜不能入睡;鑒于“網絡暴力”嚴重挑戰文明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底線,運用法律等多種手段規范網民、以及某些網絡媒體平臺的表達,不斷提升網民整體文明素養,或已成為當務之急。 很明顯的是,目前規范網民文明表達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一方面是網民的某些正常利益表達得不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偽裝得道貌岸然的侵權表達,卻沒有受到及時地懲罰。網絡的虛擬性與匿名性特點,少數網民及網絡媒體在大膽表達現實生活中,或傳統媒體無法、或不愿表達的訴求同時,偶有衍變成為極端的私欲利益或粗暴情緒宣泄。南京孩子的“到此一游”遭遇輿論炮轟和網絡“人肉搜索”,不僅直接體現出少數網民情緒的非理性偏激與極端,缺乏網絡文明素養的行為,往往導致當事人遭受多次傷害、公眾認知被扭曲誤導、社會公信力被嚴重損傷。 自覺提升網絡文明素養、踐行“中國好網民”四有標準,首先需要網民或媒體,無論是行使輿論社會監督,還是試圖以正義為名發起“道德審判”,都應體現對道德與法律的遵從和敬畏。如果連起碼的文明修養都沒有,連他人的名譽隱私權都被選擇性忽略,當然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最近,國家網信辦因某服裝品牌試衣間事件約談微信和微博客運營商,公安機關及時立案調查,表明國家職能部門就是應該主動作為,再次向億萬網民和網絡媒體,亮明文明上網用網底線,并對網絡文明缺失的“網絡黃賭毒”作出明確規范。 互聯網事業在中國發展方興未艾,互聯網思維愈發清晰地深入人心。然而,如果聽任缺乏文明誠意的網絡行為處處“到此一游”,這于國于民于社會的損害,哪怕就是一個文明社會的“丟人”程度,和在埃及文物上刻畫“到此一游”相比,顯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位網民都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有機分子之一,因此爭做“中國好網民”,當從理性規范自己的網絡言行開始,當從敢于向任何非文明網絡暴力“說不”開始——唯有如此,以后再次回望南京孩子在文物上刻畫“到此一游”而引發的輿論圍觀,以及因此而來的網絡論戰,才可能看到網民的群體素養,朝著文明社會理應的成熟與理智逐漸回歸! |
關鍵詞:網絡暴力,網絡媒體,網絡文明,到此一游,網絡行為,中國好網民,人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