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糧生存到富麗鄉村 浙江西部小山村因生態而興
下姜村一角李苑露攝 中新網杭州8月15日電(見習記者 李苑露 通訊員 張晶)“以前我們這里有句話,‘土墻房、半年糧’,我小時候也是這種情況,家里窮,住土墻房,村里生產隊都要去附近的村子借糧。”說這句話的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村民姜東勤,此時,他正在自家的農家樂中,望著不遠處的妻兒,感受著四面環山的安逸笑著。“時代不一樣了。”他說。 下姜村的窮,這塊地區的住民有目共睹,也由于“臟亂差”、“窮得典型”,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將這里設為他的基層聯系點,多次考察。目前,共有四任浙江省委書記將這里設為基層聯系點,以此為典型,一同探索窮山村的發展路子。 在艱難的探索中,這個浙江西部的窮苦山村沒有走工業經濟路子,沒有“不顧一切發展經濟”。經過近二十年,如今的下姜村充滿了希望,村民們過著“有盼頭”的生活。如此富麗鄉村的景象和希望,來自于一直存在的生態優勢。 艱苦生存后的思路轉變 下姜村位于千島湖的所在地淳安縣,四面環山,如今沿著一條雖然小卻平整的道路走進村子,可以看到木廊橋在清澈的溪水之上古色古香,兩岸白墻黑瓦,房屋非常整齊。然而在近二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土墻房、茅草屋、臟亂差。 “我們這里是淳安最西南的山區,離縣城很遠,以前基礎設施、交通、農民的生活都比較差。”楊紅馬介紹。這位有著黝黑膚色的村黨支部書記回憶,當時的村子一片土墻房、茅草屋,老百姓自己土地上種糧,然而由于春荒,每過了正月初十,家家戶戶都要背著扁擔去別的村子借糧。 “山都是光禿禿的。”他說。當時有部分老百姓也靠燒一些木炭、砍一些木棍來維系經濟。這樣的村子在浙江的山區中有許多,淳樸的住民沒有想過要大富大貴,只是盼著能吃飽、穿暖,日子也能過得下去。然而,老百姓依然年復一年艱苦地生存著。 這種日子在近十幾年來得到了轉變。四任浙江省委書記將下姜村作為基層聯系點,與村民共同探索鄉村的致富道路,楊紅馬十分有感觸:“下姜村作為基層聯系點,得到的不單是資金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和思路的拓寬。” 在此之前,村民主要靠最傳統的種糧,燒木炭來維系生活,效率低下、靠“天”吃飯,并沒有保障。之后,雖然有一些現代農業思維融入村內,但在發展的道路中還需更多拓展。最終,下姜村率先以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注入“生態經濟”的思維方式。 “我們在發展中也琢磨,我們淳安農村土地不多,但是森林資源多,生態資源有優勢!如果我們不走農旅結合的路子,可能永遠也富不了。”楊紅馬說。 綠道為生態經濟打開窗戶 依托生態優勢,下姜村開始走觀光農業、民宿經濟的農旅結合道路。2011年,姜東勤家開了村子里第一家農家樂。聽說村子里發展好了,2012年,退伍的姜東勤回到家中幫忙一起經營農家樂,但他卻發現,生意并沒有“說來就來”。他把原因主要歸結在“路”上。 “交通很不便,以前從鎮上到這里要2個多小時,還要過輪渡,半小時一次,過了輪渡后道路也很窄的,彎彎曲曲的。”據他回憶,由于家中有親戚在旅行社工作,之前有許多旅行團隊預定后過來考察路線,結果一看路是這樣的,便不愿意再進來了。 到了2013年下半年,這種情況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淳楊線延伸到我們這里了,客人源源不斷了。”說話間,他的聲音也變得洪亮了些。 姜東勤口中的淳楊線是千島湖環湖綠道的一段。目前,淳安縣已累計投資15億元,建成了包括千汾綠道、淳楊綠道等150公里環湖綠道,以及35公里的城市綠道。通過綠道建設,將公園、觀景臺、親水平臺、公建配套等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張千島湖特色的生態綠道網系統。 這張綠道網將沿線城市、景區、鄉村連接,帶動發展,并串聯兩岸景區景點,形成主題線路,引導游客進入一些“深藏不露”的旅游點,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同時帶動沿岸經濟。 “淳楊線沿線原本大多是較為窮苦的小村莊,在綠道建成后,由于大量的游客和騎行愛好者的需求,農家樂、民宿產業興起,帶動了農民致富。”淳安千島湖風景旅游委員會黨委委員程雪梅介紹,這就是綠道“串聯”的生態經濟效益。 下姜村就是極大的受益方。“去年,我們收入有10萬了。”姜東勤笑著說。也許在許多人看來,這并不是特別大的數字,但對于這個“土墻房、半年糧”的小山村村民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改善。 農旅融合為鄉村經濟帶來希望 如今,下姜村的農家樂、民宿不斷增加,一些觀光農業園也正在興起,葡萄園、草莓園、桃花園、茶葉園、中藥材園、竹筍園等幾大園區,讓下姜村成為一個四季瓜果飄香的鄉村旅游勝地。 “我們在發展中也一直在摸索,怎樣通過農旅結合,真正讓老百姓致富。”楊紅馬介紹,在淳安的鄉村,原先水果業并不是強項,在逐步走向旅游大縣,水果業與旅游結合,傳統農業轉向新型農業,旅游的人多了,這些結合的業態也得到了發展。 下姜村葡萄園是一處農旅融合的典型。2011年,葡萄園在浙江省農科院的幫助下建設,220畝的葡萄園中,葡萄長廊橫臥其中,51個鋼架大棚整齊排列兩邊。目前,葡萄園通過浙江省農科院引進種植的早中晚熟葡萄品種多達11個,有日本的紅芭拉蒂、美國的大焰無核、還有國內的夏黑、白羅莎、巨玫瑰、紅馬斯喀特、早甜、美人指及碧香無核等。 不同于傳統的農業,如今的葡萄園集結了多項高科技,院內設有數據傳感器,監控大棚內溫度、濕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參數能用智能手機查看,可以隨時了解葡萄生長環境,同時,配備滴灌設施,根據園區氣候、土壤等特點可以動態控制溫度、濕度。此外,通過智慧農業信息管理平臺,根據天氣狀況,大棚卷簾還可以自動遙控,調節光照,增加葡萄甜度。下姜的葡萄每年從7月中旬開始采摘,到11月份結束,這個時節,正是游客來采摘的好日子。 “通過一定的土地流轉,農民從土地上得到了比原來傳統農業更高的收入。從2011年規模調整后,這幾年,老百姓從土地上的收入增加了5-6倍,其中,有固定的租金,有分紅,還讓老百姓有了閑余勞動力,就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現在在村里的勞動力80%都在各個園區,各個項目。”楊紅馬說。這名大山里的村支書如今正懷揣著極大的希望,這種希望來自于生活著的這片綠水青山。 “高溫天很多人來避暑,都是沖著這邊的環境來的,老年人很多,年輕人也喜歡來附近登山、采摘,然后到村子里住一晚。”姜東勤介紹,這個小伙子如今的想法越來越多,“如果有機會,我還想承包果園,可以跟農家樂配套采摘。” 如今,下姜村已探索出了一條典型的生態經濟道路,實實在在地從土墻房向著富麗鄉村轉變。與它一般,在千島湖畔周圍的許許多多鄉村也各自成為了“小景區”。近年來,淳安縣通過全縣域景區化,用綠道將不同的鄉村旅游串聯,將綠水青山“串聯”,使生態經濟、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用生態化作希望。 據了解,今年1月至6月,淳安縣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36.5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36億元,分別與去年同期比增長23.9%和26.5%。(完) |
關鍵詞:生態經濟效益,姜村,鄉村旅游,浙江省委,數據傳感器,生態優勢,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