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噸氰化鈉!——天津危險化學品處理全追蹤
突進核心防化攻堅 掃清外圍,最大的難題是核心區氰化物等危化品的處理。 17日下午,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200人的增援部隊和運輸車輛4臺抵達天津增援,這是到達爆炸現場參與救災搶險的最新一支力量。 當日,總參防化學院80人、總裝防化研究院15人也抵達天津,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迄今為止,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共投入兵力417人。先期到達的部隊已初步完成對爆炸核心區的人員搜救和土壤、水的取樣工作,并對爆炸核心區內及外圍區域持續不斷進行空氣質量檢測工作。 緊急開辟“生命通道”和偵測監測,同樣是開進部隊承擔的主要任務。 事故發生后一天,13日晚,北京軍區緊急抽調舟橋某團330余人連夜奮戰8小時,在距離爆心不足50米的一條水溝上急造涵橋,開辟出一條寬10米長30余米的應急通道,解決了人員無法進入現場的問題。 同日,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分批抵達爆炸現場,利用所攜紅外遙測車和遠程快速部署系統,在事故核心區周邊建立7個監測點,對現場空氣質量進行跟蹤監測。 人員搜救刻不容緩,危化品從排查到洗消、處理卻要經歷慎重的過程,更大大增加了任務的難度。 無論如何,人員搜救,仍是重中之重。 15日上午開始,國家核生化應急救援隊率先開始對核心區的大規模搜救行動,不滿24歲的朱伊平,是參與15日下午救出幸存者韓鳳群的士兵之一。 “我們在集裝箱的縫隙里轉了大概有40分鐘。”朱伊平說,“身著厚重生化防護服,戴著防毒面罩,在黑暗狹窄的集裝箱迷宮中要側身擠過狹窄縫隙,更要不斷避開尖銳凸出物。” 此刻,就在他們身邊,仍有集裝箱在燃燒冒煙。 作業結束時,朱伊平和戰友們才發現,防毒面罩的濾毒罐已然超時使用。返程車上,朱伊平感到困乏異常,“低頭就能睡著。”他用涼水澆頭,一直堅持到洗消完畢。“有點脫水,不過休息了一會兒就好了。” 就這樣,15日到16日,防化團官兵對核心區進行了4次全面搜救,共救出幸存者1人,搜尋到10余具遇難者遺體并進行了標本取樣,為下一步核準遇難和失蹤人員提供信息。 17日上午,防化團又在事故場地東南300米處開設綜合洗消廠,對進出作業的人員和車輛進行洗消。 更為艱巨的任務,還擺在后面。 軍地聯合啃硬骨頭 爆炸和大火后的核心區,一幅慘烈的圖景。燒得焦黑的大樓門窗俱無,路上到處是燒得變形的汽車殘骸,還有一些被沖擊變形的大型消防車。地面遍布著碎玻璃和扭曲的金屬片,行進十分困難。幾輛消防車正在作業,爆炸中心處的大坑中積滿了水。 現場集裝箱堆積如山,有七八層樓高,橫七豎八地不規則堆積,狹窄的地方一個人要側身才能過去,宛若迷宮。防化官兵在搜救時不得不在一些通道口設置標志,以防迷路。 據何樹山介紹,核心區內現有18400多個集裝箱,其中有1900多個裝滿貨品的重箱。 參與核心區救援的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多名官兵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核心區集裝箱堆垛的區域發現了氰化鈉、鎂顆粒、電石、硫磺等散落的化學品。 核心點危化品數量和分布位置、情況仍不明朗。爆炸后又存在四處灑落的可能。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參謀長馬思強說,這是目前救援工作最大的難點,因為可以對救援人員構成直接威脅。 爆炸物和劇毒物混在一起,對事故后期處理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按照整體安排,參與處理的人員要一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查。先由防化官兵對箱內進行檢查,搞清內部貨物情況,如果發現問題,由專家進行專業處理。 “我們制定了詳細的方案,組織了全國的專家和專業隊伍。可以說,整個危化品的處置目前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何樹山說。 軍地聯合,啃下清理爆炸現場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16日,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繼續加強對核心區及周邊環境監測,并首次進入到爆炸中心點大水坑取樣。取得的水樣和土樣已被提交至環保部門檢驗。 對于引起社會密切關注的氰化鈉,目前初步有三種解決方案:對已炸開外露的,清理出一塊場地,用雙氧水或者其他辦法進行化學品中和;對大面積分散的,用土或者是沙石砌起一個一米多高的圍堰,封閉起來;對成桶未損壞的將其及時清運,撤離現場,由專業化的公司進行處置。 除了氰化鈉,對其他危化品的處理過程也正在進行中。 |
關鍵詞:氰化鈉,危險化學品,追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