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角的彈痕是永不褪色的勛章
原標題:額角的彈痕是永不褪色的勛章 新華社濟南8月20日電記者蕭海川 歷經(jīng)抗日烽火洗禮的復員退伍軍人王默村,如今已是93歲高齡。初次見面,記者驚訝于老人除牙口不好外,依然耳聰目明,手上尚有幾分不輸青年人的氣力。通過老人有條不紊的口述,我們似乎回到了那個“捐軀赴國難”的戰(zhàn)爭年代。 “額頭上的這個傷疤,就是鬼子子彈留下的。”王默村老人側(cè)著頭,用手摩挲著左額角上1條長約10厘米的淺溝。老人說,他忘不了那場薛蓋戰(zhàn)斗,忘不掉通訊員孫鳳霄。 1942年1月,為進一步拓展抗日工作局面,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16團進入處于敵我拉鋸狀態(tài)的德平縣薛家、蓋家地區(qū)。部隊司令部設在薛家,在該團擔任連指導員的王默村,則率部進駐臨近的蓋家。當晚因走漏消息,附近的日偽軍借夜色在八路軍駐地周圍加強了兵力,妄圖一舉消滅抗日軍民。拂曉時分,原本平靜的村莊霎時響起密集的槍炮聲。 在突圍過程中,位于側(cè)翼的蓋家牽制住敵人攻勢。王默村老人回憶到,當時自己的連隊約有120名戰(zhàn)士,手中槍械參差不齊,既有老套筒、漢陽造,也有繳獲的日軍三八大蓋。子彈更是稀少,人均不到20發(fā)子彈。憑借這樣的武器裝備,戰(zhàn)士們借助地形頑強阻擊著裝備精良的日寇。 這時,日軍坦克出現(xiàn)了。蓋家的陣地上,一時炮聲震耳、煙柱四起。為看清敵人進攻態(tài)勢,王默村微微起身觀察,結(jié)果1顆子彈緊貼著他的左額角飛了過去。“那感覺,就好像被1臺很大的車直沖到頭上。”73年后,王默村依然對那時的痛感記憶猶新:當時就被迎面而來的重創(chuàng)擊昏。 之后的事情,老人腦海中還有些記憶片斷:負傷的他一會兒躺在門板上,一會兒身下是擔架,一會兒由人力抬送,一會兒又被大牲口馱著。槍炮聲與喊殺聲忽遠忽近、不絕于耳。通訊員孫鳳霄則一直護送著自己。可就在即將跳出敵人最后的包圍圈時,1發(fā)炮彈落在了王默村的跟前。王默村的腰部被擊傷。為了掩護王默村,孫鳳霄不幸當場犧牲。 說到這,王默村老人的聲音低了下去,“鳳霄是山東無棣人。平常總與大家伙說說笑笑,幫了很多忙。”這場突圍戰(zhàn),王默村的連隊戰(zhàn)斗減員近半,最后只能與其他連隊合并。養(yǎng)傷歸來的王默村,則與戰(zhàn)友、鄉(xiāng)親們一道,迎擊1942年侵華日軍華北大掃蕩。 時至今日,這位目睹過日寇燒殺擄掠、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槍林彈雨的老軍人高興地說,那時候謀求民族獨立、國家振興的愿望都已實現(xiàn)。艱難的歲月都挺了過來,還有什么困難不能戰(zhàn)勝,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維護勝利果實呢? 換上舊軍服、戴上軍功章,93歲的王默村說他最喜歡的抗日歌詞就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來源:法制日報) |
關(guān)鍵詞:王默村,額角,勛章,連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三八大蓋,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