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減肥”、“保健”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重要課題;“缺糧”、“飯碗”等詞已經被絕大數中國人從生活詞典中刪除、從記憶中忘卻,那流傳幾千年的中國特色問候語“吃了嗎?”也許只能留作“申遺”時再用了。但是,習近平總書記卻反復強調“糧食”和“飯碗”問題,這是為何?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探究竟。 圖為: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自端飯碗”之深意 今日中國正快馬揚鞭奔向全面小康社會,人民生活在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喜悅之中。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視“三農”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問題,他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他提醒我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他還強調:“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近年來有些同志主張應更加開放國際市場,通過進口解決我國耕地資源不足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消費增長之間的矛盾。這種觀點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因為國際市場上糧食貿易量每年只能提供2億多噸谷物,而中國谷物消費量每年超過5億噸,絕對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退一萬步說,即使國際市場現在能夠滿足我們的糧食需求量,那我們依賴他人吃飯的程度也太高了,幾乎等于把我們的生命交給別人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人常講“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我國13億多張嘴要吃飯,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習近平同志以戰略家視野審視“飯碗”問題,他說:“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他強調:“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 其實,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還必須從政治上看、從戰略上看。習近平指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要進一步明確糧食安全的工作重點,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的,一個國家靠進口吃飯等于讓別人卡住咽喉,靠不住、危險大。 “自端飯碗”之科技翅膀 習近平指出:“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這些論斷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指明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創新。明確了新形勢下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緊緊抓住確保產能和科技支撐兩個戰略著力點。盡管我國的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但我國糧食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臉色,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可控性還不高。提高糧食發展穩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要保護耕地、完善政策、強化科技、深化改革,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設施裝備水平,持續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 “自端飯碗”之“堅守紅線”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 這些年,我國耕地持續減少,從1996年到2012年減少了近1.3億畝耕地。耕地數量減少,既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節約、不集約的原因。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飯碗,如果耕地守不住,糧食生產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就沒有了賴以吃飯的“命根子萬,這是關系子孫后代的長遠戰略問題。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我國人多地少,更要倍加珍惜耕地資源,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保護耕地。必須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要堅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現有耕地面積要保持基本穩定,有增無減更好。要探索在已劃定的基本農田基礎上,推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更加嚴格的用途管制。 “自端飯碗”之“誰來種地” 習近平指出:“要解決好‘誰來種地’問題,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他還說:“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確保糧食安全,首先要有人種地。近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加快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日益嚴重,“誰來種地”問題日益突出。為此,要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隊伍。 針對外出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回鄉務農、農業后繼乏人問題,要通過富裕農民、扶持農民,吸引年輕人留在農村、投身農業。要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鼓勵支持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同時,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裝備水平,完善農業支持政策,提高農業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民有自豪感。
|
關鍵詞:習近平,小康社會,治國理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