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博覽會關注東亞國家糧食安全壓力
新華網南寧9月20日電(記者吳小康 何偉)在糧食種植面積下降、農民數量減少的背景下,如何減少糧食生產中的損耗正成為東亞地區共同面臨的問題。此間舉辦的第1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東盟國家、中國及日本的農業官員和專家,就如何降低糧食生產和產后損耗、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進行了交流。 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在會上發言稱,現代人對糧食的價值不夠重視,特別是在西方,歐洲的糧食浪費程度達到20%。而在中國,糧食浪費則主要發生在倉儲、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每年損失500億公斤,占總產量的8%。 來自文萊的代表介紹說,目前文萊的農業生產能力仍較弱,只有雞肉、雞蛋能夠實現自給,其他方面則需進口。通過努力,過去10年中文萊的農產品生產一直在穩定增長。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文萊正從提高機械化水平等方面著手,降低糧食生產和加工環節中的損耗,緩解糧食安全壓力。 據柬埔寨代表介紹,近年來農業在該國GDP中的占比呈下降趨勢。為促進農業發展和確保糧食安全,柬埔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進農業生產商業化、土地保育項目等。但目前來看,威脅糧食安全的因素集中在糧食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因此提高這些環節中的技術應用水平成為柬埔寨政府正在推進的重點工作。 中國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副主任趙會義說,為保證顆粒進倉、避免過度加工、提倡理性消費,近年來中國一直嘗試利用生態手段保持糧食品質和降低糧食損耗。如從1998年以來在大型糧食儲存企業廣泛應用的綠色儲糧技術,通過智能通風、監測、冷卻等,可將糧食儲存時間提升到三年以上,而傳統手段則大約為兩年左右時間。 |
關鍵詞:糧食安全,綠色儲糧,東盟國家,東亞國家,國家糧食局,糧食生產能力, |
責任編輯:jock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