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在過什么?
【光明國學·藝述】重陽節特刊 重陽節是在過什么? 文丨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曹雅欣 重陽節,早在戰國已然形成,直到唐代走入民間,是固定在農歷九月初九的一個傳統佳節。 根據《周易》的理論,“六”為陰數,“九”為陽數,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陽數相重的日子,這才有了“重陽節”的名稱由來,也稱“重九節”。 (一)祭祖節 重陽節幾乎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后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并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國古代屬于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因為必須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種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國古人,對于先祖的無限敬重、對于祭祀的高度重視,都由此文明根源而來。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么,重陽節能被列入“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就可見這個節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陽節的第一個節日主題,就是“祭祖節”,這是一個游子風塵歸來、全族祭奠先人的節日。 從而我們才看到有關重陽節最著名的那首唐詩,詩行里傳達的是這樣一種情感基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初九,宗族親人都在故鄉從事著重陽節的風俗活動,唯有王維一人獨在異鄉、獨自寂寥,他才分外懷念故土鄉親,懷念手足兄弟。 (二)登高節 這首詩中,同時還提及到了重陽節的第二個節日主題,就是“登高節”。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 望遠,當然是為了觀賞美景,觀賞漫長的寒冬到來之前、最后的一瞬絢麗秋景; 而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后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如今游覽北京故宮,還能在御花園里看見一座太湖石造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山上建有一座“御景亭”,是整個御花園的制高點。這處所在,就是每年重陽節皇帝率領后妃登高遠眺的地方,雖然不能輕易出宮,但是宮廷也要與民間保持同步的節日禮俗。 與王維那首家喻戶曉的唐詩意思完全一致的,還有盧照鄰的一首: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 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九重陽登山遠眺,望穿秋水歸鄉不得,只好獨在他鄉飲一杯菊花酒,天空劃過秋雁悲鳴,似在啼唱兩地不能同聚的傷懷。 詩中向往的登山場景、悲嘆的遺憾感受,與王維詩是一模一樣的,然而此詩更為雅致的對仗詩句“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卻不如更為口語化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傳唱更廣,這就體現了文化在大眾傳播層面的通俗化需求。由此看來,作詩時候最講究語言通俗易懂、要讓目不識丁的老嫗都能聽懂詩句的白居易,一定是最懂得傳播學的人。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風俗,要舉家出游、傾室而出,就如同農歷三月初三的上巳節,也是要全家出游,外出踏春。 如果說,三月三的春游,是在蟄伏了漫長一冬之后,于天清地朗的暮春之日,舒活筋骨,迎春 “踏青”; 那么,九月九的秋游,就是在進入一季冬藏之前,于秋高氣爽的暮秋之時,健身祛病,登山“辭青” 。 全家人要同在春天迎來新一年的希望、釋放活力,全族人也要都在秋季送走這一年的病邪、告別青翠。 這也是詩人苦悶不能歸家與族親共同完成這一節日使命的心理原因。 其實,重陽節的登高望遠,既是一種文體活動,也有一種哲學意味。 在一年秋暮之時登高望遠,看似是將金色秋季的豐收景色盡收眼底,實則是將一年拼搏即將行至尾聲的得失之間盡收眼底。 在四季中第三個季節里的最后一個月份、在一年里奮斗前進路上的最后一站停歇,回望來時路是收獲多還是遺憾多、遠眺未來路是要堅持還是要改進,這是年度奮進的最后一次調整機會、是生命里程的重要一次回眸停頓、是如同攀登路上的最后一座山亭駐足,來路有起有伏、前路再接再厲。 (三)敬老節 杜甫也有一首《登高》詩,雖沒明說是重陽登山,但的確是秋末登臺,他寫盡了一種寥落老態的悲哀: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如果不到行至暮年,活力無限、前途大好的中青年群體,確實很難了解滄桑老者那一份身體力不從心的嘆息、生活希望沉淪的無奈,是像杜甫詩里描繪的那樣,多病纏身,霜鬢苦顏,落葉聲哀,登臺步遲。 所以,重陽節的第三個主題意義就凸顯了出來,重陽節,也是“敬老節”。 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里面,重陽節由此有著為老人祝壽吉祥、祝禱長壽安康的節日寓意。 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見的就是李商隱的一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經典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還有劉禹錫詩里的老當益壯的一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夕陽散發余熱,人間看重晚晴,桑榆晚景幸福,這都是非常美好而溫暖的景象。 尊親孝親,該是任何家庭里永恒不改的話題; 敬老愛老,這是任何社會中體現文明的標度。 在人生暮年,心境不免走向蒼涼,身體不免走向老態,生命不免走向衰落。但是,依然可以有“夕陽無限好”的另外一種人生狀態里的美,依然可以有“為霞尚滿天”的另外一份璀璨光華綻放給人間,那是蓬勃朝陽不及的大器晚成,是正午日頭不懂的成熟厚重。 處在一年秋盡、行至歲末的重陽,如同經過一天運轉、行至暮時的夕陽,提醒著人們去關愛、去感謝、去敬重,那些經歷一生奉獻、行至晚年的老者。 (四)菊花節 重陽節,落木蕭蕭下,群芳紛紛謝,此時只有菊花,盛放傲人驕姿,獨攬天地秋意,所以,當中國文化中提起重陽的時候,就必與菊花緊密相連。 比如孟浩然唐詩里寫“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與友人把盞對菊、共話重陽;而李清照的宋詞寫“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清冷孤節,一人挨過,她也要把酒菊花叢,愁飲菊花香。所以,在獨屬于菊瓣長長的重陽深秋,菊花與重陽活動形影不離,重陽與菊香飄搖融為一體。 重陽,是一個賞菊的節日;菊花,是屬于重陽的主角。因此重陽節的第四個節日主題,就是“菊花節”。 中國人愛重一種植物,絕不僅僅是貪圖它的芳姿本身,而是看重植物承載的文化內涵,是愛那一層貼給了某種植物專屬的文化標簽。比如“梅蘭竹菊”四君子: 愛梅,是愛它“寒梅傲雪”的“傲”骨; 愛蘭,是愛它“空谷幽蘭”的“幽”情; 愛竹,是愛它“咬定青山”的“堅”勁; 愛菊,是愛它“人淡如菊”的“淡”然。 1) 所以,菊花的第一個文化標簽、人格屬性,就是人淡如菊的君子之風。如同元稹的唐詩說: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詩人將居所周邊都種滿菊花,在黃昏時分格外香舞金秋。他說,不是我毫無理由地偏愛菊花這一種,而是因為,它是大自然的最后一叢收官之作啊,菊花是最后一捧盛放的芬芳。 菊花,不爭于百花之前、禮讓于春夏之后,正如是一位“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人們重陽賞菊,是賞那一份高潔淡雅的君子風范。 “此花開盡更無花”,亦有一種先抑后揚、后來居上的穩中求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清靜無為,有時候是一種更為智慧的“有為”。中國古代為政講究的“垂衣而治”、“無為而治”,正是這種道理。 2) 其實人們愛菊,皆從陶淵明愛菊而來。在陶淵明的意象傳遞中,菊花,是一種隱逸出世的人格形象,是一種世外桃源的理想代表,是一種道法自然的天性象征。所以他的《飲酒》詩里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的《歸去來兮辭》里說“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菊花,是他遠離功名利祿的遠山、是他陶冶天然真性的田園。 因此,菊的第二重身份屬性、人格標簽,就是隱者之風,菊花,寄托著人們的一種出世情懷。 每個中國文人的人生,都是以儒家思想作為進階指導,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擔當起積極有為的入世情懷; 而每一個中國文人的內心深處,也都有一片桃花源是存放出世精神的沃土,是盛開在心田中獨屬于自我調養性情的后花園,在那里,他們也向往做一個無憂無慮、不理塵俗的隱士,可以自得其樂、可以抱樸懷素。 人生前方奮進有為、擔當天下的入世情懷,與心靈后方清靜無為、超越社會的出世精神,共同支撐起了中國人完整而豐富的文化人格,也協調平衡著中國人的得失進退,健康著中國人的心理構成。 3) 而菊花的第三重形象標簽,就是王者之風。 這層意象,來自黃巢對菊花的描寫: 《不第后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屢試不第、最終反唐稱霸,這首落榜后的詩,就隱隱流露出了他此時的不甘心性和日后必當卷土出來的氣勢,可以說,這是一首屬于黃巢本人的詩讖之作。 同樣是敘述“此花開盡更無花”的意思,元稹一介文人的筆調清淡,而黃巢的霸氣十足稱“我花開后百花殺”,就帶著濃濃的凜然冷冽的氣韻。 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一句,本來在描寫滿城都是金黃色的菊花,喻示金黃色的秋收,人們在重陽節經常會將菊花穿戴在身上,既應景好看又祛邪保健,但在黃巢眼中俯望而去,卻像是金甲武士一樣沖入長安、為我獨尊。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思路,也是由此詩句而來。 不提黃巢,單看菊花:獨立秋霜,獨對秋風,獨占秋景,獨舞秋陽,確實有一種霸氣逼人的王者氣勁!在寒秋時節里,唯有菊花孤清冷傲,王者形象,從來都是寂寞而出塵,從來都是孤獨而無畏! 秋風瑟起,冷肅寒流;唯菊凌霜,群芳殘柔;試問誰與,天命風流! 菊,是在秋陽殘照里獨攬了秋光的唯一一張名片,叢中已無其他芳菲的喧鬧打擾,菊瓣帶霜,清寂而傲然地為天地送上這一份紅妝。 按捺一春的桃紅柳綠、退讓一夏的鳥語花香,是為了在盛秋寒陽獨舞天下。 隱忍后的爆發,無人能擋。 秋風里,殘陽下,紅滿天,金漫地,無人比肩,誰與爭鋒! 孤獨是我一個人的狂歡,清冷而傲岸的姿態,永遠都屬于王者之風。 而重陽把盞、不語對菊的人,可能正是因為志存高遠、靜水流深,才獨獨鐘愛菊的凜然凌霜。 (五) 重陽節,這個仿佛黃昏色調、染盡秋意菊香的節日,是祭祖節、是登高節、是敬老節、是菊花節。 在祭祖心理和敬老意識中,有“人間重晚晴”的生命情懷,在登高望遠和菊韻秋香里,“有暗香盈袖”的生活詩意,而在“我言秋日勝春朝”的重陽節,更可以有一份“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壯志豪情與天高地闊。最后,就讓我們在最為達觀的一首重陽詞里,收尾重陽: 《采桑子·重陽》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作者介紹: 曹雅欣,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秘書長,“子曰師說”微信號、“學習經典”微信號創始人。 青年文化學者。獨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國藝演說者。 光明網“醉中國”專欄作者。代表作有《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圖書。其“國學與時政”系列文章,分別被全國上百家主流網站廣為轉載。 策劃并撰寫了“琴夢中國”系列作品,包括《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等。 “國藝演說”是曹雅欣首創的一種講與演并重的、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文化傳播方式。在“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琴歌藝術音樂會中,擔任每場音樂會的文化主持。 始終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把國學、國藝做時代性解讀。 |
關鍵詞:重陽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