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極”之變,小康之美——江蘇西南崗的全面小康之路
西南崗是江蘇省最出名的窮地方。有人說,這里要是全面小康了,江蘇就肯定全面小康了。 不久前,帶著“‘十三五’能否全面小康”的疑問,記者來到西南崗——宿遷市泗洪縣西南部這片600多平方公里的崗丘地。沒想到,當地人說,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們已經“三級跳”了。 “小康村”綻放昔日“貧困角” 在西南崗的田野上,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和白色的蔬菜大棚格外醒目。 “今年水稻畝產篤定超過1200斤!1.3萬畝,50多臺聯合收割機,7天就能收完!”在上塘鎮墊湖村,村長周磊興對記者說。 兩年前,墊湖村的1萬多畝承包地已經全部流轉給種田大戶,耕地集中連片,易于機械操作。農民每畝每年可收入租金700元。如今,100多人繼續種地,而其他人則去城市里務工經商,或者搞農副產品加工,還有的開農村淘寶網店。 指著村里整齊劃一的漂亮民居,周磊說,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1.15萬元,今年還能增長1000多元,超過全國2020年農民增收的目標。 “這些年,我們才明白了‘全面小康’是什么意思!”74歲的墊湖村老會計蘇道永給記者講起這些年的變化:家家通上了自來水,村里通了公交車;垃圾集中處理;建成了村醫室,看一次小病只花6元錢;建成了文化廣場和老年人活動中心,農家婦女跳起了廣場舞…… “從前的西南崗,土薄水荒。長草草無力,種谷谷不壯。過上今天的生活,全靠國家的扶貧開發政策。鄧小平當年提出的翻兩番、奔小康,十多年前這里已經實現;此后,黨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不敢說實現了,至少已經非常接近!‘十三五’要全面建成小康,就是我們第三次奔向新的目標了!”泗洪縣委農工辦主任朱殿華說。 “小康”是如何在“窮極”煉成的? 補上西南崗這樣的貧困片區“短板”,是江蘇全省全面實現小康、協調發展的需要。 為此,各方都在努力。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先后9次到西南崗指導工作,宿遷市、泗洪縣更是將西南崗的發展當做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2003年開始,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就制訂了西南崗扶貧開發整體規劃,以及交通、水利、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系列專項規劃。一鄉一品農業產業化,就是規劃中的一項工作。堅持實施規劃十余年,為西南崗鄉村建設和發展二、三產業打下了扎實基礎。 變化,就在持之以恒、眾志成城的努力下悄然發生。如今西南崗的8個鄉鎮,每個鄉鎮除了糧食,近幾年都另外發展起了一個特色產業。天崗湖鄉是桃子,四河鄉是大棚蔬菜,峰山鄉是薄殼山核桃,瑤溝鄉是蛋雞,車門鄉是蠶桑,魏營鎮是西瓜、草莓,上塘鎮是奶牛,雙溝鎮是苗木。 在四河鄉,記者看到黨委副書記湯學龍的一件“寶貝”——本鄉45位在外工作的“名人錄”。四河鄉以優質蔬菜聞名,但每畝蔬菜收入只有3000多元,很難靠它致富。名單上,打鉤的是有回鄉投資辦廠意愿的,打圈的是確定要來的。記者看到,打圈的僅有4人,打鉤的也不到10人。湯學龍指著打圈的“李懷志”說,經過招商,李懷志的工廠年底就要投產,生產賓館用的拖鞋,能帶來120個就業崗位。 “我現在最大的安慰,就是看到原來的農民可以在本地工廠上班,下班時能大大方方地跟旁邊的熟食店老板說:‘給我來半只鴨子’!”湯學龍說。 “小康后”任務依然艱巨 雖然比全國平均水平“提前五年”實現了全面小康的一些指標,但西南崗人覺得,現實與夢想還差得遠。即將到來的“十三五”,能做的事情還很多。 ——農村電子商務,成了發家致富的法寶。一張桌子、一臺電腦,大廳里簡單的裝修,31歲的墊湖村民張松憑借上塘鎮和阿里巴巴的扶持,搞起了“農村淘寶”,負責幫助全村農民網上購物。今年9月29日開業當天,全村一共下了1088單,銷售額超過324萬元,在全國的各個“村淘點”中名列前茅。“下一步,我計劃讓上塘的葡萄、雞蛋,通過這個平臺賣出去。” ——村民參與治理,成了自我實現的需要。69歲的謝保安原先當過村支書,現在是雙溝鎮湯南居委會調解委員會的一員,代表著社區居民,傳達民意,監督干部。講起自己現在的身份,謝保安說:“我在這里那么久,了解基層干部,知道怎么和他們溝通。”根據他的職責,每個月都要監督黨務、財務、居(村)務的公開情況。“有兩次公開晚了,我直接找到書記,書記趕緊道歉,并立刻公開了。” 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說,當前,江蘇省扶貧開發已經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緩解相對貧困。“中央要求江蘇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現代化,為全國發展探路,我們應當肩負起這樣的重任。” |
關鍵詞:全面小康,十三五,扶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