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釋疑中國經濟大問題 明晰改革發展大邏輯
十八大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已召開十一次會議。回顧歷次會議,作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就中國經濟諸多戰略性問題作出重要講話,回答了“如何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如何確保糧食、水、能源安全”“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如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明晰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大邏輯。 資料圖。中新社發 王丹鷹 攝
如何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原聲】 “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要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點。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解讀】 “調結構”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到底如何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在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為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即:戰略上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術上強調“產能過剩、房地產和金融市場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對中新網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結構問題是產能過剩,僵尸企業、高債務企業以及嚴重過剩行業的一些企業無法退出,這導致市場供需失衡,因此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使得供需能夠匹配,讓市場恢復彈性。 劉元春分析,“殲滅戰”指的是對中國經濟當前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風險等進行有效管控。“上述風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管控,對于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復蘇會帶來很大影響,股市此前的劇烈波動,就明顯拖延了中國去杠桿的進度。” 如何確保糧食、水、能源安全? ——推進農業現代化、轉變治水思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原聲】 “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實現眼前的糧食產量穩定,又要形成新的競爭力,注重可持續性,增強政策精準性。” “保障水安全,關鍵要轉變治水思路,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方針治水,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 “保障能源安全,要明確責任、狠抓落實、抓出成效,密切跟蹤當前國際能源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趨利避害,加快完善石油戰略儲備制度,推進能源價格、石油天然氣體制等改革,大力發展非常規能源。” 【解讀】 糧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是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第九次會議上,習近平對上述三大安全問題進行了布局。 引人注意的是,去年6月1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專門研究“中國能源安全戰略”,提出了“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長期戰略”。在此會議上,習近平就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提出5點要求: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能源體制四大革命,并要求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所長林伯強告訴中新網記者,經濟發展付出的巨大環境代價說明中國以往的能源供給和消費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高層此番強調革命,意味著能源領域改革會有一些比較大膽的動作。 記者注意到,今年10月份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并要求“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 資料圖。中新社發 于海洋 攝
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原聲】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解讀】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力轉換時期,以前那種依靠要素成本優勢所驅動、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經濟亟待轉向創新驅動。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就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培育中國未來增長動力的關鍵一招。 對于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提出了4點意見:一是緊扣發展,牢牢把握正確方向;二是強化激勵,大力集聚創新人才;三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四是擴大開放,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 如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要集中力量辦好這件大事 【原聲】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要集中力量辦好這件大事,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近睦遠交,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 【解讀】 2013年,習近平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隨后“一帶一路”連續寫進2014和2015政府工作報告。 對于怎樣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習近平在去年11月4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進行了詳細的部署,明確提出:要誠心誠意對待沿線國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抓住關鍵的標志性工程,力爭盡早開花結果;要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以創新思維辦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 習近平指出,亞投行要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設立絲路基金是要利用中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習近平前不久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的主旨演講中透露,兩年來,“一帶一路”得到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和參與,勢頭已起,效應初顯。 |
關鍵詞:習近平,中國經濟,改革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