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漂”:傳遞多彩貴州“精準扶貧”之路
“貴漂”,不只是相對于“北漂”群體的一個詞匯。 在多彩貴州,這個正在努力“后發趕超”的脫貧攻堅高地,有數十萬被冠名為“貴漂”的探路者,在這里傳遞“精準扶貧”的新路徑和新探索。 說到貴州,外地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窮、大山、高原、公園大省、避暑勝地、黃果樹、少數民族、大數據…… 在與貴州對接的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兩年有許多扎根在貴州的“貴漂”一族。這群人當中有的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省份,也有的來自四川、重慶、云南等周邊鄰近省市,還有些來自臺港地區的產業大佬;有的人帶來了項目和資金、有的人帶來了技術和專利,還有的人帶來了愛心和經驗。在這里,我們暫且統一稱之為“貴漂”。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的主戰場和決戰區。而從扶貧這個角度講,“貴漂”這一群體是矗立在西部乃至全國最有機會的沃土之中。因為,貴州正在全面推進的“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足以發揮區位優勢,讓貴州這片多彩之地散發出濃郁的脫貧攻堅“戰火硝煙”。 我們欣喜地看到,貴州全省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所做出的努力。上到中央各部委、下到村級領導干部,只因脫貧攻堅牽一發而動全身。剛剛結束為期5天的全國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采訪活動中,我們記者一路穿行在貴州西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里的民生改善與扶貧開發,進入關鍵的啃硬骨頭、攻堅拔窮根沖刺期。 徐力軍是從上海去貴州做買賣的生意人,他把產自貴州的杜仲,在當地收購后,經過加工成半成品再賣給下游廠商。2013年前后,從上海返鄉的畢節籍小伙鄭楠與徐相識,兩人便合伙做起了貨物運輸的生意。現在,他們的生意在畢節、遵義和貴陽三個城市間來回忙碌,鄭楠吐槽說,貨物積壓太多,人手不夠是目前他們要解決的問題。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這里石漠化特別嚴重。圍繞精準扶貧,縣里創新生態畜牧業增收脫貧的引導機制,“林、果、牧”,“果、藥、牧”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思路,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這種模式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到底發揮了什么效應? 原來,以公司+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小區)、養殖公司(合作社)+飼草飼料合作社+農戶這種發展模式,在該縣已蔚然成風。我們在采訪中得知,根據農戶的素質差異,以訂單收購農作物秸稈、優質牧草、飼用野生牧草,讓搞養殖的專心發展養殖,種草的專心發展種草。1月15日晚間,關嶺自治縣縣長黃波在記者行進的大巴車上,透露全縣脫貧攻堅的思路和后續的扶貧開發工作重心。 來自四川的魏武才是關嶺自治縣普利鄉月霞村的一家牛場負責人,他們通過“農牧結合、飼草分離”的產業扶貧模式,成為安順市三個“千頭牛場”之一,包括1名專業博士的15名員工,要在這里帶動更多農戶發展生態循環養牛致富。場里的一名工人告訴記者,她家就住在月霞村,每天除了到牛場工作外,她還能顧家,“不用再到外面打工,留下家里的兩個娃娃,以前為了掙錢丟下娃兒總覺得心里過意不去。” 魏武才在貴州工作多年,甚少回家。他所在的企業,原是一家飼料公司。現在把養殖場建起來后,他更忙了。“讓老百姓不虧,沉下心來把公司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我養牛兩只腳都踏進來了。”站在牛場棚里,天色已經暗淡下來。魏武才說,能真正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他再忙些也值了。 過去,對于不太了解貴州的人來說,是那“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囊括了整個貴州全貌。那時候,你可能會說,貴州沒什么可“牛”的。而現在,我們得到一組數據是“貴州貧困人口已從2011年的1149萬人減少到2015年的497萬人。”今年,貴州還計劃要再減少貧困人口100萬,無不顯示“后發趕超”的力量。 當然,有“貴漂”的傳遞,我們還看到許多走在當地“精準扶貧”路上的致富帶頭人。這些人不僅是返鄉創業者,也是真正的致富能手。 在畢節威寧自治縣的迤那小鎮上,這里有個農民專業的合作社——利民生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當地農民為脫貧,嘗試種植黨參、金銀花、金鐵鎖等30余個品種。陳杰是該鎮五星村的致富帶頭人,也是合作社理事長。他說:“我們的黨參每畝地能達到1噸產值,合作社不僅把經濟效益提上去了,3500畝地的產出,也讓800多農戶脫貧。農忙季節,一天的用工量就需要近200人。”其中,作為原材料,一些好藥材還賣到了省內的大型藥企中去。 除了當地農村致富帶頭人,“貴漂”在這其中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作為創業者和投資者,這里有更多待發現的機會、有更為較低的生活成本、有更為優美的自然環境、有給力的政策紅利;我們有理由相信,讓更多的有夢想有激情的“貴漂”群體傳遞下去,貴州的“精準扶貧”之路會更加平直。 (光明網記者吳勁珉) |
關鍵詞:精準扶貧,北漂,多彩貴州 |